鄭秉泓推薦

鄭秉泓推薦

高雄人,寫影評、策劃影展,也在大學教電影。著有《台灣電影愛與死》。編有《我深愛的雷奈.費里尼及其他》。

 

《法蘭克》怪咖學習守則

一旦看過這部電影的海報或任一張劇照,絕對很難忘記法蘭克那顆奇怪的大頭。法蘭克年約 35歲,是某神祕搖滾樂團的主唱。沒有人看過法蘭克的臉,因為他永遠戴著巨大詭異的卡通頭套,即使洗澡也不例外。我們緊隨懷抱搖滾夢,但生性害羞缺乏自信的小鎮男孩喬恩的腳步,進入法蘭克的異想世界,期待著法蘭克脫 下頭套那一刻的到來。

在這個史上最詭異的搖滾樂團裡,有人眼神利索充滿保護慾,有人不發一語,有人只講法語,還有人只跟空氣人形做愛。他們願意花上 一整年時間在湖畔小屋共同生活、醞釀靈感、 排練演唱,直到有人死去,直到彈盡糧絕,才 終於開始錄製專輯。喬恩因法蘭克「欽點」而誤打誤撞成為樂團一員,他將這一年來湖畔林 間的集體生活時光放上推特,為這個默默無名 的樂團打出知名度,甚至獲得演出機會,然而卻也導致了樂團的分崩離析。

拒絕以真面目示人的法蘭克其實確有其人,角色原型來自英國龐克搖滾歌手法蘭克塞德波頓,他因星夢不順遂而意外創造出這個戴著頭 套的喜劇角色,讓自己成為各大節目爭相邀約的對象,但1990年代之後卻突然消失,直到 2010年才被人發現因癌症死於家中。

電影《法蘭克》並非忠實改編法蘭克塞德波頓生平,劇本由曾經和法蘭克塞德波頓共同組團表演的強朗森執筆,喬恩這個「正常的旁觀者」恰是強朗森的自我投射,從他的第一人稱 視角來看一群反社會的獨立音樂人的喜樂、夢想與哀愁。

事實上,這是關於一個「世俗之人」千方百計想要成為怪咖未果的故事。喬恩就像許多童話 冒險故事裡的主人翁,因緣際會來到不為人所 知的地下社會或是鏡中王國,然而他不僅無法 成為英雄,甚至不應該試圖改變這個神奇國 度任何匪夷所思的法則,不應該急於將此等秘 境強迫曝光於世俗大眾眼前。他們之所以是怪 咖,之所以音樂如此迷人,在於他們永遠無法 於現實中存活。最後喬恩學到的是,理解,然後離開。▍

 

《歡迎光臨國家畫廊》

不只是CP值超高的實境導覽而已

如果只是把《歡迎光臨國家畫廊》當成一場 CP值極高的美術館影音實境導覽也未嘗不 可,只不過未免太小看「直接電影」(Direct Cinema)大師懷斯曼的能耐。

懷斯曼排斥解說(旁白),拒絕以戲劇方式進 行扮演,不做事前田野調查,不做訪談,從不 介入、也不企圖作出影響。有別於多數紀錄片 長期蹲點捕捉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環境在時光 流逝中的關係變化,他記錄的時間相形簡短, 往往只有數個月,但卻會花上很長一段時間剪 接組合,企圖在看似平淡的每日生活影像中找 到戲劇性與節奏感。

懷斯曼的紀錄片通常篇幅甚長,永遠構圖精緻 且充滿詩意,臺灣曾上映過的《舞動芭黎, 掌聲蕾動!》(以素有「芭蕾搖籃」之稱的巴 黎加尼葉歌劇院為記錄對象)以及《巴黎瘋馬 秀》(記錄巴黎夜總會三大秀之一的瘋馬秀從 編舞到演出的經過)就是明證。

這回《歡迎光臨國家畫廊》不僅記錄了民眾在濕冷天氣中排隊等待「達文西:畫室之旅」 特展開展的景象,也見證以天價購得的文藝復 興巨匠提香(Titian)名作〈黛安娜和卡利斯 托〉和館方所收藏的姊妹畫〈黛安娜和阿克泰翁〉相隔450年後重逢的歷史剎那。

不過大多時候,懷斯曼讓鏡頭優遊於畫作、學 者、雇員、導覽者、參觀者之間,導覽者戲 劇性的口吻配上迷人的肢體動作對上一幅幅畫 作,一動之於一靜,對比辦公室裡各司其職的 同仁為了國家畫廊的使命與功能雄辯滔滔錙銖 必較,工作室裡修復師聚精會神進行修復工作 的零碎片刻,別有一番意思。

究竟國家畫廊的使命為何?該如何與大眾溝 通?歷經策展人與媒體行銷針對菁英藝術和大 眾消費的數度唇槍舌劍,似乎仍沒有共識。然 而在展覽與展覽之間,懷斯曼用特寫鏡頭去凝 視一張張畫作裡頭各個肖像人物的眼神,以及 兩位舞者在提香的兩張畫作間翩翩起舞的跨界 當代藝術,一切原來早已盡在不言中。▍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