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芳】雙溪漫漫小旅行

撰文・攝影=張健芳

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患有重度背包客症候群,嗜旅行,熱愛食物背後的人情趣味,立志當個「職業說書人」,帶著讀者在餐桌上環遊世界,著作有《1個旅人,16張餐桌》,新書《在異國餐桌上旅行》。

 

從新北市雙溪開車入山,小徑旁有販賣醃菜、蕃薯和土雞蛋的誠實商店,自己投錢入竹筒即可,不過主人常滿腹好奇,圍上前閒話幾句。

多虧東北季風帶來的濕氣,山上還出產巴掌大的段木香菇。「注意山羌出沒」的交通標誌超級卡通,山羌看來有點像小鹿斑比,和成犬差不多大。聽種菇老人說山羌一臉聰明,但說笨也很笨,只要用黑布把 長滿香菇的段木圍起來,不在視線裡,香菇就蒸發了似地不存在。但香味還是讓山羌心癢難搔,巴不得一頭撞死。

1 1
現摘比手掌還大的段木香菇,好吃。

每當從老一輩的口中聽到類似的鄉野奇談,總浮現另一個的臺灣。很遠,又很近。那通常是我們父母小時候尚未工業化的家鄉,山坡青翠,小河清澈見底,夏天小孩光屁股在溪裡游泳,隨手放個竹籠,隔天就收獲一整籠蹦蹦跳跳的魚蝦。

污染?那是什麼?可以吃嗎?

村頭村尾都窮,卻有滋有味,花錢買的是商品,而不是商標。早在有機、產地直送、自產自銷這些時髦詞發明前,菜市場本來就只有方圓百里的物產,鄉親一早擠在豬肉攤挑現宰的溫體黑豬肉。

雙溪離臺北只有一個小時的車程,坐火車更快,卻有點穿越時光隧道的錯覺。

這裡的空氣太好,河水太清澈,山林太蓊鬱。好山好水,太多臺灣藍鵲在飛。

而人,太自然。就是輕鬆過自己的小日子。

明明是現代,卻像阮義忠拍出來的老照片,深刻而質樸。沒有觀光區千篇一律的復刻懷舊感,也不吆喝推銷制式的土產,沒有太多外來客磨掉當地人的耐心。

早市有位老伯販賣一種叫做酥餃的甜點。以前年節拜拜的時候,每家都要準備酥餃待客。內餡是紅豆或綠豆,桿平酥皮,邊包邊捏皺折,下鍋油炸。老伯口氣淡淡的:「吾細漢時陣,思思念念這味,終於呷入口,就甘心再等一年。現在吃食那麼多,卡無人愛呷了啦。」

肉攤老闆看我緊抓著相機,對早市豬肉攤的那顆豬頭照個不停,還會幫忙把豬頭扶正。 豬一臉慈眉善目,我看到豬頭上幾縷黑毛,心想:「嘿,這裡的人挑嘴,真的只吃黑毛豬。」和旅伴竊竊私語:「那麼大的豬頭,要怎麼料理?」

老闆對台北俗的豬腦袋很有耐心:「豬頭早有客人訂了,把豬臉皮剝下來,整顆拿去燉一大鍋竹筍。」

豬頭就是要燉竹筍,不然要幹嘛?

但轉角攤販現炸的甜不辣,就沒那麼友善。 我忍燙好不容易搶到幾塊,還得自己秤重,自己算錢,老闆娘忙著安撫沒搶到的客人。早餐店的老闆笑得眼睛瞇成了一條線,他凌晨早起磨豆漿,愛睏得不得了。飯糰油條旁邊擺著比臉還大的紅麵龜,老闆搖頭:「喔⋯⋯這不賣喔,那是客人家裡添男丁,拜託我做的,拜完後要分送給親友。」

難怪這裡的黑豬肉特別有肉味,彈牙又柔軟。古人造字,「家」就是「屋頂下一隻豬」。不論什麼年月,當一小群人慢慢咀嚼同一隻豬,那個地方就是家鄉。▍

 

2 1 1
注意野生山羌出沒,減速慢行。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