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日常
浸潤在溫軟歲月裡的
皮革工作室
┃夢想鞄製所┃

莊子儀,高雄鹽埕人,原是科技理工男,因為感念外公留下的皮外套,十年前踏入手作皮件的世界,看著無名網誌自學,還曾親手寫信請教技藝。六年前回到老家專心做皮件,也喚起了對故鄉的情感,與朋友一同經營「鹽埕真好」的文化記錄工作,每日更新一篇本地生活分享,曾挑戰早餐系列,吃遍鹽埕區所有早餐店。目前過著職人與奶爸的雙重生活,最近的興趣是養蝦。
步出捷運站,盛夏的烈陽把鹽埕街景照得亮晃如過曝相片,彎進小巷,走過成排的舊式矮房,阿姨、伯伯們慵懶地在一樓顧店閒聊,安逸閒適的氛圍,早已看不到過往繁華,「鹽埕這一區很像以前的萬華,因為靠港所以成了舶來品集散地,當時人們想買日本貨就會來這裡,聽說鼎盛時期幾乎每天人潮都擠得像過年的年貨大街。」莊子儀回憶道。
夢想鞄製所就靜靜佇立在這老社區裡,傍著進口化妝品店和糖果店,安放著一個父親的手作夢。故事得從外公留給他的皮外套說起,莊子儀原是軟體工程師,出社會後到臺北工作,四五年裡上下班騎車都是這件老皮衣為他遮風擋雨,在早出晚歸的重複日常裡,扎下了對於皮件的熱愛。從小件日用品像是皮帶、筆袋、錢包開始,手作的成就感讓他可以為此每天清晨六點起床,下班後再撐著疲累身軀接續製作,這股熱忱就連自己都感到驚訝,於是結婚前夕,毅然放下一切,決心與妻子一起回鄉實現夢想。

或許是理工背景使然,製作皮件的過程對於莊子儀來說,就像一場拆解重組的科學實驗,動手製作前,他會先在腦中進行無數次演練,裁切的比例大小、縫製的先後順序,全都需要精確地計算,才能將成品誤差控制在一釐米以內。然而,理性的製作手法下,誕生的卻是一件件蘊含不同生命片段的作品,「訂製皮件不只是商品,更像是在幫助對方完成心願。」他說,曾經有位年輕人希望他能為死去女友的錶帶延續生命,也有母親想要修復孩子用舊的書包,即便費工又傷神,他知道自己的用心付出,最終都將成為一張張笑臉。


皮革牽起了他與人的連結,一如這片從小長大的街區對他的滋養。當初決定回老家重新開始,讓他得以重新認識這塊過去視為理所當然的成長土地,「人親土親」是他為故鄉下的註解,人與人之間沒有隔閡地相處,買東西順道哈拉閒扯,話匣子一開,就又多停留了半小時,提在手上的餅乾也不知不覺加重了一些,情意互動的積攢,讓他在為人設計創作時,習慣性多加入一點設想,讓皮件不只是功能複製,更多了一層獨一無二的溫暖心意。
文 劉亞涵
攝 安比 A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