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一座藝術中心
留住歲月的印記
一處青春 電力站

文、攝 藍郁
新加坡有個名為電力站(Substation)的獨立藝術中心,很多人乍聽名字都深感好奇地問:「咦,這個地方會不會發電啊?」藝術中心的前身確實是一座建於 1926 年的發電廠,完成半個世紀的使命後便廢置多年。一直到 1990 年,頗有遠見的已故戲劇大師郭寶崑將這棟建築改造為包含實驗劇場、展覽廳和露天後花園的藝術空間,取名電力站藝術之家。

當時島國的藝術發展仍屬啟蒙階段,沒有多少場地容得下含苞待放的藝術夢,郭老師的願景是希望電力站能為各藝術群體建造一個家園,好讓大家在同個屋簷下茁壯成長。我有幸在求學時受惠於電力站的開明,記得初次進入黑箱劇場觀賞郭老師導的戲劇,採用了新加坡的多種語言文化反映社會議題。原來戲劇是這樣的,一個懵懂少年在漆黑的劇場有所感悟。

電力站的創立可謂正逢其時,只要懷藝術包袱的人都有機會在這發揮所長,不拒之門外。因此充滿理想的年輕人皆喜歡到電力站釋放內在的能量,有的搞舞臺劇、有的辦視覺藝術展、也有到後院彈彈唱唱的,孕育了無數文青,影響深遠。

我曾在數年前和一群攝影愛好者接手舉辦一個歲末 24 小時的影像記錄活動「城市的眼睛」,參與者在一年的最後一天把城市的日常定格在照片中,入選的黑白照結集成書及展覽。活動辦了近十年,我們這個業餘組織經常為展覽場地傷腦筋,有一年好不容易申請到電力站的資助,當時藝術中心已有相當的名氣,展覽檔期難求,許多參與者都為佳作能在此展出引以為傲。

其實在電力站所舉辦的活動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倒和藝術沒多大關聯,那是陳昇在 1992 年所舉辦的小型說唱會,應該是為《別讓我哭》專輯的宣傳而來。記得當時我們這群歌迷席地而坐聽著昇哥自彈自唱,氛圍很 cosy,頗暖心的記憶。
藍郁 新加坡人,曾任平面設計師,現為自由撰稿人。平時喜歡走走看看,用旁觀者的視角探索城中事。認為能夠睡個優質的午覺乃人生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