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121   Let’s have Hot Pot, My Friend!


火鍋冷知識

鍋我什麼事喔!?

 何昱泓






「火鍋」是臺灣最為重要的飲食型態,口味眾多湯底、菜盤、與肉類,與琳瑯滿目的火鍋料;無論是一個人自己吃的「小火鍋」,或是眾多好友聚餐首選的 「酸菜白肉」與「麻辣鍋」,火鍋在臺灣人心目中的地位,應該很難被動搖。

而以「火鍋」或是「Hot Pot」在 YouTube 上搜尋,會得到數以萬計的搜尋結果,在臺灣的外籍 YouTuber 也熱愛以此為題材拍攝「火鍋初體驗」的影片。所以,臺灣人到底是從什麼時候愛上火鍋,甚至到了一年四季都願意來上一鍋的呢?



臺灣人的鋤燒初體驗!



談到臺灣何時開始愛吃火鍋,目前較為普遍的說法,都會從「鋤燒」(すきやき;壽喜燒)說起,這是種在淺鐵鍋上以醬汁、砂糖與味噌為基底,將肉片煮熟的料理方法。初始引進臺灣,就因為備料方便、做法簡單、加上是熱騰騰的鍋料理,而非生魚片等生冷食物,相較之下更符合臺灣人的口味。

但當時以農業人口為主的臺灣社會,並沒有習慣食用鋤燒必備的牛肉;這道鍋物,也就因地制宜下換成了豬、雞甚至還有魚肉。有趣的是,在日治時期文人醫生吳新榮的日記中,甚至提到 1930 年代的嘉義,還一度販賣過「火雞肉」製成的鋤燒呢!



平等自由,就是吃鍋的意義。



畢竟食材與鐵鍋皆容易取得,料理過程也簡單。許多知識分子,十分喜愛在家中,親自煮上一鍋鋤燒招待朋友,除表達自己的誠意,更可表現自己的廚藝。(只不過食材都是夫人先切好就是。)

今天的我們實在很難想像,不同於入座位置、夾菜順序都有嚴格規範的傳統日式飲食。眾人圍著圓鍋坐著一圈吃鍋,在當時可是「自由平等」的象徵,圓桌座位無高低之份,無論是誰都可以夾取自己喜歡的食物享用,說是「火鍋之
前,人人平等」也不為過呢。



吃個鍋也可以戰省籍?



然而 1949 年後,不同於戰前價格高昂的和食,價格低廉的中國菜,在政府強力推廣搭配著許多撤退來臺的各省居民,重新洗牌了這座島嶼上的飲食文化,也再次定義了臺灣的「火鍋」文化。

雖然日式飲食在島上一度節節敗退,但屢遭打壓的本省知識分子於此時,反而繼續煮著「鋤燒」來尋求一絲慰藉與認同;與之相對的外省族群,則以北方風情的涮羊肉一解思鄉之愁,誰說美食無分國界呢?
伴隨省籍情結緩解,新興料多、味覺新奇的沙茶火鍋出現後,什麼人就吃什麼鍋的那條界線也漸漸消融在鍋內。



每個人在臭臭鍋裡,都是一座孤島。



進入八○年代以後,隨之而來生活型態的改變,許多離鄉背井的賃居族,未必能湊齊一桌人一同吃鍋。一人一鍋的平價臭臭鍋,便是在此種背景下誕生並迅速展店,成了晚餐眾多選項之一。●





┈┈┈┈┈┈┈┈┈┈┈┈┈┈┈┈┈┈┈┈┈┈┈

Cover story 121   Let’s have Hot Pot, My Friend!


121%E9%A0%90%E8%B3%BC%E8%B2%BC%E6%96%87 %E5%B7%A5%E4%BD%9C%E5%8D%80%E5%9F%9F 1 %E8%A4%87%E6%9C%AC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