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泡湯沖澡變成一種樂趣
一種設計體驗 到宜蘭蔥澡舒服泡澡

以美學創意重塑澡堂文化
宜蘭礁溪最早的澡堂,是由日本人引進。對於過去的宜蘭人來說,在公共澡堂泡湯,是在一日辛勞的農忙過後放鬆、聊天、社交的活動,而這樣的澡堂文化,卻隨著時代變遷,人們習慣改變而逐漸沒落,至今僅剩一間政府經營的公共澡堂。
為了保留那段澡堂文化記憶,在礁溪經營民宿多年的廖繼傑,找了擅長融合臺灣在地元素與工藝的設計師好友吳孝儒與六位年輕藝術家,以白色為底,輔宜蘭特產三星蔥的綠,將對於泡澡的想像作為創作元素放入澡間,希望能讓礁溪逐漸消逝的澡堂文化重現在人們的生活當中。
每當工作一段時間,疲勞的身體出現痠痛警訊時,總想和家人朋友一起泡泡溫泉,期望能在身心得到舒緩的同時,也讓彼此的感情更融洽。
走在熱鬧的礁溪大街上,能看見大大小小,讓人眼花撩亂的溫泉旅宿招牌。其中閃著亮綠色店名「蔥澡」霓虹燈光的黑色建築物,吸引了我的目光。沿著入口走進乾淨明亮的大廳,看見人們坐在不同綠色相間的地毯和泡澡木桶做成的椅子上,開心地討論牆上的趣味手繪泡湯步驟。

拎起店家提供的小籐籃,沿著階梯走上樓,一旁的牆壁上散布的綠色幾何圖形,就像是濺起的水花。長廊的灰、白色牆面,分別代表兩種風格的澡堂:灰色代表沉穩簡約,白色則是六位藝術家對泡湯想像的創作澡堂,每間各有不同的主題。
像是在落葉圍繞的森林浴池中,透過窗戶看向另一種風景的「蔥鬱白湯」;以簡單的線條,繪出各種動物一同泡澡,享受與自然萬物共生共存的「河馬浴場」;還有泡湯時彷彿成了池中魚,被大黑貓盯著看的「大貓正看著池畔春光」⋯⋯不論哪一間,都充滿了童趣。

我推開房門,踏進「水良草化」澡間,裡邊明亮又寬廣,搭配牆上色彩繽紛的繪畫,讓人彷彿置身於童話世界,一改平日對臺灣傳統澡堂陰暗狹小,走進只有濕漉漉的印象。在舒適的澡堂泡溫泉,感覺更放鬆了。以噴漆創作將貓的手爪作為流水意象,牆上的起伏水波與滑順的溫泉對映,讓人有跟著流動的錯覺。
照著大廳裡的泡湯步驟,清洗身體過後,一腳踏進印花圖騰磁磚的澡池中,轉開水龍頭,滑潤的美人湯緩緩流出,隨之而來的蒸氣,讓毛細孔也逐漸放鬆。等待放水的時間,和朋友在趣味的澡堂拍照,或是拿起木杓,來場潑水大戰。躺在浴池裡,隔著乾濕分離的透明落地玻璃,望見壁掛電視上正播放的日劇。泡累了,就癱在休息區的懶骨頭暫憩一會兒。
泡完澡後,身體變得暖暖的,特別容易覺得餓。走到樓下的小餐廳,這裡提供臺灣在地的精釀啤酒和傳統的玻璃瓶裝牛奶、宜蘭在地豆奶,以及店家的自製輕食甜點。填飽肚子後走出大門,沿著外頭的藝術長廊來到後方的「蔥澡 Bar」,還能看見駐唱歌手在此演唱。Bar 裡牆上壁畫說著日治時期隨澡堂文化引進的酒家故事,帶領眾人走進礁溪過去的繁華光景。
駐唱歌手的歌聲配上在地食材製作的下酒菜,隨著啤酒咕嚕嚕地吞下,「哈!」的一聲,一日的疲憊就此煙消雲散。●
文、攝 吳亭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