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087     Live in Slow Motion


走過動盪的微光
手工竹編燈籠照亮傳統文化


┃弘義燈籠┃


%E4%B8%BB

鄒弘義  弘義燈籠創辦人,是臺灣為數不多的手作燈籠師傅。傳承父親的手藝,從當兵後開始製燈,已超過35年歷史,目前為嘉義唯一一位集製燈、寫字、繪圖於一身的師傅。





華人自古以來就有張燈結彩的習俗,從唐朝開始便有關於燈籠的記載,中國的燈籠除了照明以外,也結合字藝、繪畫、剪紙、刺繡等,濃縮各式工藝的藝術品。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裡,導演張藝謀用燈籠勾勒了中式場景,同時也象徵禮教與權力的符碼,面無表情的鞏俐與兩只紅燈籠的海報,暗喻著被傳統思想禁錮的女性悲歌。到現今元宵節仍是我們重要的節日,但燈節卻已不如以往繁盛熱鬧。

在嘉義則有一位依然堅持作竹編燈籠的職人鄒弘義,用傳家三代的精緻手藝,在小巷的一間平房裡持續編織一燈燈象徵文化的故事。鄒弘義的製燈之路是從寫字開始的,爸爸鄒榮南曾獲選臺灣省書法代表,從小看著看著自然就寫得一手好字,學生時開始幫人寫墓碑賺外快, 他笑說寫一字 50 元,比作家的稿費還高;製燈則是從阿公那代傳下來的,尚未工業化、連塑膠都還未普及的時代,師傅們一早就得上山砍竹子,再煮沸殺菌、手工削竹、凹竹,最後是外觀的縫布與畫燈,一個月才能完成一盞。現在燈籠幾乎都是傘燈,骨架像雨傘一樣可收折,就算要做竹編燈籠也有機器幫忙削竹,可惜的是,沒有這麽多人要訂燈了。


%E5%89%AF1 2

燈的精髓是字與畫,鄒家自上一代就擅長書法,自創了曉晨、曉初體,是行書的變形,鄒弘義說這很難用言語說明,但鄒家人一眼就能看出來。爸爸當年娶了三個妻子,目前還有三個人在寫燈,但他是唯一能製燈、寫字、繪畫一手包辦的人。不同於別人用油漆刷寫燈籠字,他偏好毛筆,雖然筆毛軟難操控,但掌握精髓,字就活了。而畫燈最難的則是在曲面上創作,一盞燈由數塊布構成表面,為了避免縫製造成誤差,自古都是直接在燈上作畫,然型態描繪好後,還得暈染得漂亮靈動,超過 35 年經驗的他,每次還是會先用鉛筆打草稿,然後坐在家外的繪圖座位上,一筆一筆寫,一圈一圈染。


%E5%89%AF8 1

嘉義還保留許多祭祀的傳統習俗,廟裡的主燈幾乎都還用竹編燈籠,「燈籠需求雖然少了,但大廟主殿左右都會各有一盞,通常是正面龍或吐水龍,中型燈就會畫八仙,傳統的廟還是會認為用竹子做燈比較慎重。嘉義天后宮的燈就是我做的啦!」

若您要繼續閱讀,請先註冊為小日子網站會員! 前往註冊頁面。








┈┈┈┈┈┈┈┈┈┈┈┈┈┈┈┈┈┈┈┈┈┈┈

Cover story 087     Live in Slow Motion


Part 1 用我們的方式過慢的光陰

老物最美的新生命 是再次與人們生活在一起

隱身老宿舍的私房料理 讓食物持續繫絆在地

兩人才成為一種完整 在一間老屋重新定義理想

廢墟重生的法式浪漫 最好的時光就要用來慢慢活


Part 2 在變動的日子做不變的事

走過動盪的微光 手工竹編燈籠照亮傳統文化

70載依舊的香甜古早味 啜一口日子又能順順過

時間只是人生的鑲邊 一件旗袍繡緊更多情意


SP1 在這裡長大的孩子都去哪

SP2 編輯心中最軟的一塊 其他新舊共存的土地

┈┈┈┈┈┈┈┈┈┈┈┈┈┈┈┈┈┈┈┈┈┈┈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