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日常


以真摯雙手回應時代流轉



┃真真 鑲嵌玻璃研究所┃



%E4%B8%BB%E5%9C%961





張博傑,真真zhēnzhēnlab 創辦人,來自苗栗,高中時離鄉到臺北,大學讀建築系,研究所則選擇新媒體創作。喜歡光帶來的療癒,也著迷老物件的深厚底蘊,一次意外下開始創造一個個鑲嵌玻璃物件。最大的放鬆是跟朋友喝一杯,偶爾聽音樂,每週一固定到運動中心打羽球。近期追求零庫存,卻採取佛系推廣,時常對準備下單的客人說:「你真的要這麼衝動嗎?」




離捷運士林站不遠的小巷弄裡,兩側矮房整齊並排,清一色留有舊式建築常見的斜屋頂,這條是早期稅捐處的家眷宿舍,如今紅磚爬滿植栽,老奶奶在陽臺鋪曬著大花棉被,緩慢的步調隔絕了鬧區,真真鑲嵌玻璃研究所就位在這裡。沿著磨石子階梯爬升進入工作室,天花板垂墜而下交錯的燈飾,鎢絲燈泡隔著老玻璃透出微微鵝黃,白牆上的剪影彷彿映照萬千想像。



%E5%89%AF10

%E5%89%B5%E4%BD%9C%E5%9C%96%E8%BF%911


以當代藝術設計為正職,博傑凡事習慣自己動手做,某次創作時察覺缺少一樣玻璃裝置,便找了板橋的老師傅主動學習。得知臺灣玻璃代工曾盛行一時,許多高級飯店爭相選用鑲嵌技法妝點空間,而後產業外移、需求不再,這項傳統工藝也面臨失傳。「因為看見它的可貴,我想透過創作好好保存。」於是竭盡所學,將長久積累的能量傾注作品裡。



%E5%89%B5%E4%BD%9C%E5%9C%96%E9%81%A03

%E5%89%AF7


「光對我來說非常療癒,是出自直覺的那種著迷,沒有原因。」回想第一盞燈完成後點亮的瞬間,博傑明白那即是自己所追求的畫面,決定以能輕易融入日常的燈具為起點,既非大量生產的商品,又不若精品那般遙不可及。他說:「我總覺得做鑲嵌玻璃,是理性的幾何切割摻有感性的痕跡。」製作時先將整片玻璃切至合適大小,打磨邊緣,用銅箔包裹框線,再以錫高溫加熱焊接,順著液體的表面張力,不到一秒硬化定型。純銅接觸染劑產生的化學反應,終會隨著時間氧化成不同樣貌,像一次次嶄新的科學實驗,無法精準計算,也難以複製。



%E5%89%B5%E4%BD%9C%E5%9C%96%E9%81%A011


和以往天馬行空的設計思維不同,鑲嵌玻璃的製作過程更加真實,溫度、慣性都有明確解答,一旦出錯便直接回應,博傑試著用雙手取代複雜思考,憑藉感知做出一個個真摯的物件。曾經有一家人扛著老家的舊窗戶拜訪,希望能取下老玻璃訂製成新家的燈具。當時他才發覺自己所訴說的故事確實被在乎,當真真作為吸納新舊藝術的器皿,傳統與現代不再是擇一,不僅僅是單純的收藏,作品承載的更是家族的記憶。



若您要繼續閱讀,請先註冊為小日子網站會員! 前往註冊頁面。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