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一雙筷子
慢食古樸小鎮
一種旅行 慢行探訪鹿港美食
秋颱過後的早晨,小鎮旅食團開拔到鹿港,一群記者在鹿港中山路上將我圍在中心,不知情的過路人,或許以為在抓寶。這一整天,大家跟著我穿街巷,走市場,看古蹟,不只因為小吃好吃,背後的故事更迷人。
鹿港食旅的第一站,來到中山路上第一菜市場外圍的「楊州芋丸」。這家近 50 年的老攤,招牌是一種淺紫色芋籤丸。製作方式是將新鮮芋頭剉成籤,混入地瓜粉增加黏性,捏成圓扁狀,再填入豬後腿肉和蔥蒜炒香的餡料,蒸炊 30 分鐘。
吃法則分乾濕兩種,「乾芋丸」跟肉圓一樣淋上三種醬汁拌食。「芋丸湯」則是添入大骨湯,吃的時候先喝一口湯,咬下鬆軟滑腴的芋丸,在口中略停留三秒,鮮甜不膩的肉餡伴隨著迷人芋香,用這樣的早餐開啟一天,真好。
「要蹦了,小心喔⋯⋯」突然傳來攤子隔壁「蹦米香」的聲響,像回到了小時候,也想起了外婆。一個美食家的養成,是味覺累積的過程,但記憶的堆疊從不是靠個人,而是來自於家族。
我的老家在南投竹山,外婆原是臺中林氏家族的大小姐,從小不喜歡讀書,偏愛在廚房磨蹭。成年後婚姻不順,抑鬱地回到娘家,遇見了我外公 ── 一個剛出獄、孑然一身的抗日分子。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兩人結為夫妻,為討生活投靠竹山的獄友,在附近搭屋,賣起有包肉餡的「圓仔湯」,還有三角形的「豆腐湯」。從此外婆賣小吃,憑著少女時代磨練的手上工夫,安家落戶,養大孩子,或許是如此,令我對小吃別有一分親切。
繼續轉戰第一市場,「蔡澤記水晶餃」長方型的小店只有五、六個座位,卻是創業於清光緒十年,祖傳三代的老店。招牌是一碗 30 元的綜合湯,共有六顆四種做法不同的手打丸子:第一種是外皮以地瓜粉加糯米做成的 Q 彈水晶餃;第二種是類似燕餃的扁食燕,做法是把豬肉打出筋性桿成薄皮,再用包扁食手法,裹以豬肉漿和碎菜加以蒸熟;最有趣的是水丸與蒸丸,同為豬肉打的漿丸,但分別用汆燙和蒸炊方式處理,鎖住甜味,創造清爽或豐饒口感。
鹿港人以愛吃羹聞名,有鴨肉羹、魷魚羹等,在公園路上的「肉羹泉」,小小的一碗羹,有裹上魚漿的滑潤肉羹,泡發後爽脆的魷魚,以及鹹香的肉酥。值得一提的是,外表有點像小魚酥的肉酥,是鹿港特有的配料,店家特別將豬肉切小塊裹麵衣油炸,又變出新產品,配上略甜的羹湯,簡直完美。
一早就吃了五種不同做法的丸子,使用的皆是芋頭、糯米、地瓜、豬肉、碎菜等平凡食材,卻因厚工(註1)老實地遵從泉州師傅的古法,平民銅板美食更彰顯了鹿港的態度。
這正是探索臺灣小吃最有趣的地方。飲食文化層層疊疊地複寫,一個城市從哪個年代開始發展,衍生出的小吃,就封存了那個時代的文化氛圍。「一府二鹿三艋舺」,鹿港發跡於乾隆 49 年,因為與福建蚶港(註2)對口通商,引來大量泉州富商,也帶來善於烹調的泉州師傅,就此奠定了鹿港美食的傳統。
今年我開始帶著一雙筷子四處尋訪小鎮美食,像上班一樣,早上六點出發,以臺南為圓心,三小時內的車程為半徑,一路慢行、 慢食,常常不到 11 點已經吃了四攤早餐。不像臺南已經發展出文創 3.0,許多小鎮還在尋找自己的故事,我嘗試爬梳也記錄下美食背後的空間脈絡與人文故事。
我總是相信,不管世態炎涼,一枝草一點露,有燈就有人。就像當年外婆埋鍋造飯,在竹山賣起小吃,再寒傖的小鎮,再起落的人生,也就有了重燃生機的溫度。▍
註1:閩南語:費功夫。
註2:福建省石獅市蚶江鎮。
口述 王浩一
文 駱亭伶
王浩一 喜歡建築,醉心歷史,嫻熟易理卜卦。以數學系的邏輯思維訓練,找出美食間的不同關聯,並以橫向思考連結重組,不管寫老樹、建築或小吃,都可見歷史空間脈絡。近期出版新書《旅食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