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觀察室 | 展覽


踏入藝術家的島嶼
探索不存在的地方





不存在的地方_展覽現場03(作品_袁廣鳴〈城市失格─西門町白日、城市失格─西門町夜晚〉)01

走進忠泰美術館《不存在的地方》展覽,像走入了一場真實的夢境。

我是一個多夢的人,夢境對於我而言是既虛擬又真實,似乎存在卻又不存在的地方;忠泰的大廳非常明亮,窗明几淨,但進入展場時,空間霎時轉變為幽暗,播放著低限音樂家(註) 創作的歌曲,曲調緩慢而神祕,更為這個空間延伸無限的戲劇張力。

策展人胡朝聖邀請各國 11 位藝術家,共同展出 18 件藝術創作,包含錄像、裝置、平面……等作品形式。看著藝術家廖昭豪用紙漿做的「消波塊」被放置在美術館形成反差,日本藝術家鈴木貴彥(Takahiko Suzuki)用照片拼成的立體檳榔攤,體驗藝術家陶亞倫 VR 虛擬實境「鏡中鏡外」,突破時間、空間的視覺體驗……。


註:低限主義音樂作品聽起來經常嗡嗡作響,並且周而復始的重複,作曲家把節奏、旋律、和聲、配器等加以單純化,使音樂構造簡明單一,樂句注入細微的節奏,帶有一種鎮靜,催眠式的效果 。


不存在的地方_展覽現場02 (作品_林德羅‧厄利什〈電梯迷宮〉)

順著展區,我在阿根廷藝術家林德羅·厄利什(Leandro Erlich)的裝置作品「電梯迷宮」前停了下來,這是他首度來臺展出的作品,再平常不過的電梯,進入後彷佛變成迷宮,永無止境,電梯鏡子的背後反射的竟不是自己,而是別人,像走不出去的夢魘,重重環繞。

最令我陷入深思的是袁廣鳴的作品「城市失格—西門町白日」、「城市失格—西門町夜晚」,兩張大尺度的攝影作品有一面墻那麼大,在幽暗的燈光下走近一看,西門町街頭空盪盪的十字路口,無人的商店,昔日熱鬧的西門町抽離掉人、車後,頓時成了詭異萬分的「空城」。這是藝術家在西門町定點拍攝數百張照片,再透過電腦軟體「剪下」、「貼上」的指令,移除影像中所有人與車輛等具有生命的物件。空曠的街道與高樓林立形成反差,更顯得這座城市的孤獨。


不存在的地方_展覽現場01 (作品_尚恩‧格萊德維爾〈滑板手與低限主義〉)01

胡朝聖說:「藝術家就像一座座島嶼,他們用生命經驗、所看到的世界、所體驗到人跟人之間的相處方式,內化成創作的動力,創造出一個不存在的地方,開啟我們更理解所生存的世界。」在這個空間裡,我踏上藝術家們的島嶼,進入他們的異想世界,被想像包覆著,探索那個「不存在的地方」。



《不存在的地方》
展覽日期: 即日起至 2017年8月6日
週二至週日10:00-18:00,週一休館(遇國定假日照常開館)





圖片提供 忠泰美術館





好生活索引-視覺-1024x574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