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075 Finding the Ocean
在海邊撿到一座浴室
我那隨遇而安的海廢人生

┃ O2 Lab 海漂實驗室 ┃

當澎湖天氣好的時候,從工作室看出去可以望見中央山脈。比起會讓身體黏膩的海水,我更偏愛高山的安靜清涼,回臺灣總是往山林裡鑽。我常問自己,怎麼會留在這座小島上,唯一的答案是澎湖一直帶給我力量。
從大專開始,我就常扛起背包帳篷,帶朋友四處旅行。記得第一次到澎湖是大專畢業旅行,往後只要有四天以上的特休,就會自動報到。澎湖人很熱情,發生任何困難時都會被幫助,年年不斷認識新朋友,又年年回來看老朋友,漸漸覺得這裡比自己的故鄉還像故鄉。
成為攝影師後,我常帶著新人來澎湖旅行、拍攝婚紗,對我來說,在臺灣要抵達理想的拍攝場景,車程得花上兩三個小時,在澎湖卻往往十分鐘就可以找到深度主題。工作之餘,我也長期記錄當地有歷史的人事地景,在一次一次用鏡頭交心後,澎湖對我意義越來越不同。
三年前,因對婚攝工作產生倦怠,剛好常去取景的後寮沙灘遊客中心有閒置空間,我進駐其中,販售自己的風景明信片,展開依傍海邊的工作和生活。我習慣在開店前先到沙灘散步拍照,卻在無意間發現岸上聚集了巨量的海漂廢棄物。

儘管努力撿拾,隨著潮汐而來的海漂物仍每日新增,原來因東北季風和海流的關係,澎湖的後寮和龍門沙灘,特別容易接收來自不同陸地的海漂垃圾。我曾認真數算記錄清單,發現了臺、中、日、韓、泰、菲、越南等 15 國的海漂物;從酒瓶、浮球、麻將、現金、美髮用人頭、瓶中信等,甚至連祖先牌位也撿過,當然少不了最常見的牙刷、梳子、洗髮精空瓶。我常笑稱自己好像在海邊撿到一間浴室。


有時看見日光燈管攤在沙灘上時,難免會爆氣心痛,但大海的溫柔包容總能撫平我的情緒。就算人類對它投擲最尖銳的玻璃碎片,大海卻能將稜角磨平,掏洗出寶石般的圓潤。我也發現原本普通的玻璃瓶,經過海水漂洗,竟呈現出一種近乎清透的藍,只要稍加裝飾,往白牆前一擺,就是很有味道的雜貨風。

大海的寬廣回報,給我了靈感,海漂物是垃圾或能賦予生命,全憑人如何定義。在擅長手作的友人協助之下,我們開始嘗試海漂廢棄物改造創作,並且在粉絲專頁上公布每週淨灘時間,開放工作室讓大家一起淨灘和 DIY 改造,希望用一種有趣且親身參與的方式,喚醒對海洋的重視與憐惜。
一開始我也不知道這條路行不行得通,但每次遇到困難,大海似乎有種絕處逢生的力量,給予我信心。我每週都會公開自己的淨灘行程,歡迎有興趣的朋友一起加入。有次,原以為不會有人來,卻遠遠看到有三個朋友一下飛機就直衝海邊,希望給我一點支持。原本的小店面臨租約到期,也突然有朋友的舅舅熱心提供閒置倉庫,我也因此遷到距離龍門海灘五分鐘的工作室。今年,因為工作室只能容納六個人,漸漸不敷使用,年底勢必又要搬遷。
但這也代表海漂垃圾議題更受關注,這一年海洋環境教育演講或設計淨灘遊程邀約確實變多了。我到學校上課時,總是先介紹海洋地理環境,帶著學生一起淨灘,並協助他們改造自己撿拾的海漂物;像是韓國的浮球樣子很像土星,就可取代原本學生彩繪常用的保麗龍球。
不用上課的日子,我的生活還是跟往常一樣,天一亮就醒來,去海邊思考和撿拾改造海漂需要的素材,再到工作室寫文章或計畫,下午繼續改造海漂物,下班後經常到不同的朋友家吃飯。小島生活單純,朋友間都住得近,騎車五 到十分鐘就可以碰面。我發現澎湖人只要下了班就有度假的心情,即使有煩心的事,到海邊看看海很快就忘記。這樣的小島生活,正好和我樂天、隨遇而安的個性很合拍。
每次上課,我都會問學員一件事,如果去海邊撿垃圾有人願意嗎?大部分人是否定的。那看見有人在撿垃圾,是否會主動過去?就開始有人舉手。當最後問到,如果有人邀你一起到海邊撿垃圾,99% 的人都會說願意。每次看到這個畫面我都會很感動,其實我從來不認為靠自己的力量可以撿完沙灘垃圾,但是我相信只要有人願意開始改變,一切就會有所不同。●

文 駱亭伶
攝 韓承燁
┈┈┈┈┈┈┈┈┈┈┈┈┈┈┈┈┈┈┈┈┈┈┈
Cover story 075 Finding the Ocean
Part 1 我的海海人生
Part 2 職人說心內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