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Outdoor Festivals
撰文=黃偉倫
藝術工作者,企圖以各種形式從宇宙八方引進新鮮事物,在「草字頭」及「空場」呈現。
FB:Polymertw
圖片提供=土祭

「益子町」(ましこまち)位於日本栃木縣東南部,距離東京大約2 ~ 3 小時車程。這個地方因「益子燒」的產地而聞名,街道上分佈著歷史文化的神社寺廟和傳統房屋。原以為我選擇在當天往返東京、益子少不了疲憊,沒想到經過整趟行程的洗禮,心中晴空萬朗。
「陶藝」是益子文化的中心,380 座以上的陶窯位於此,讓風中偶爾都聽得到焱火唱高亢的歌。19世紀才開始的「益子燒」,相較其他伴隨茶道發源的古陶:備前燒、美濃燒,是年輕且庶民的。也因為這樣的素樸,成為獲頒「人間國寶」的陶藝家濱田莊司(Hamada Shoji)選擇在益子造窯的主因,「真正健全的美,是以農業社會、手工時代的生活環境下,由庶民製作、使用的工藝品為模範。」益子這個地方也不負所望,日夜奔流至網路時代,依然維持著停勻的自轉。
「土祭」就是個證明,祭典、展覽、市集、工作坊的組合,加上三年才舉辦一回,照理說很值得大聲喧嘩,實際上卻相當安靜。被行銷手法慣壞的眼球,不自主地下意識尋找活動主視覺,但場地只見竹竿、木頭上隨意縫成旗幟、垂掛的白布,布上有簡簡單單的兩個字「土祭」,近看有些字邊居然還帶有墨暈的痕跡,風吹旗幟飛揚才發現筆跡面面不同,原來旗幟是老少村民共同揮毫,平面設計名家就住在益子的尋常民家。
「土祭」感謝自然、感謝這片土地的歷史,期勉益子成為理想的桃花源。活動總策劃馬場浩史先生提到,在「尋訪益子燒」書中看到的昭和時期的益子,有人製作陶土、運轉轆轤、搬運薪材、照顧窯火、或描繪花紋,黑白照片記錄下當時職人們工作的模樣,以土地為本、傳承祖先技藝,生活系統輪轉不息中,人們即使看起來安靜,表情卻都帶著自信,這是個健康美麗的桃花源世界。
益子沒有新蓋的美術館,沒有大藝術家的作 品,這是感謝自然和前人的聚會。展覽的根本是土、是風、是自然,以及它們帶給益子人民的一切。音樂家的創作輕巧悅耳,工作坊傳承的是搭粗木柵、堆土壘,學習跟野兔一起管家。村民共同製作的釉磚閃著傳統價值的亮光,手捏的陶偶掛著千種不同的笑容。
不需逛上半天,就會發現以陶藝村來定位益子實在太簡短,市集上居民們一起迎著風看著天 空,手裡拿著益子誕生的陶器,裝盛著剛採收完 料理好的蔬菜湯,這是生命的故事,土地的養分 在人身上結成果實,成就了居住在此的人,居民 的眉宇間,總散著特別舒服的清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