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060 A Better Life
吃進了在地食物的單純與美好
┃ 土生土長 ┃

顧瑋 臺大分子醫學碩士,秉持著對食物的熱愛,推廣臺灣在地食材。2015年和朋友們一起在金山南路上開了「土生土長」實體店面,販售自家生產的產品。
耕田、收成,漫天稻香,是六、七〇年代的農村景象。而農民的汗水淋漓,造就了臺灣走向富庶年代的重要根基。對傳統農業來說,耕作不只是維持生計的來源,更是人類與土地的連結,人與人緊密連結的生活方式。如今,農村生活更成了現代人「回歸生活」的象徵。
這些年來我持續跑臺灣各產地,和農民們面對面,發現即使到今日,農民最怕的還是產量滯銷的問題。大多數的農民們收成作物,都是直接賣給農會,對他們來說是習慣也比較安心。因為看天吃飯,有時候豐收反而造成價錢被壓低或賣不出去。久而久之,開始有些農民嘗試改變自己的銷售方式,提前預估規劃收成後的產量分配,一部分給農會,一部分自行加工成食品,延長銷售時間,就比較不會發生滯銷狀況。
而我們的立意,就是將好食材加工成食品,延長農作物的銷售期。只是當我們這些陌生臉孔跟他們採購時,農民一開始都有些抗拒。這也正常,對不熟悉的朋友都會比較防備,於是我嘗試跟他們相處,慢慢讓他們了解我們的理念,漸漸地有些農友會願意合作,雖然我們規模小,需要的量也不大,但到了最後他們也會特意留下部分給我們,逐漸建立起彼此的信任。
我會投入這個產業,最主要還是因為愛吃,發現臺灣的農作物其實品質很好,大家卻不太重視。為了讓臺灣好食物被更多人注意,於是開始接觸在地產物,實地與小農們接觸,開發品質好的農產品。
前兩年食安問題陸續爆發,我反而覺得這對臺灣來說是重新盤整的好機會。那段日子很多人跑來問,擔心自己買到黑心食物。我想經歷過這些事情後,讓越來越多人更重視自己吃的食物,是一件很棒的事。
在做一件事的時候,我比較不會先去管效益如何,而是先問自己做這件事的核心意義是什麼?一路走來,我真的覺得臺灣很棒。農產品加工品技術的專業,一點不輸給其他國家,也具有求新求變的心。

我喜歡和小農們一起研發產品,2008 年創辦「在欉紅」時接觸到製造端,發現很有趣,於是接下來創立「台灣好食」,到現在開了「土生土長」這間實體店面,都和製造、研發,緊扣在一起。這可能跟我求學時念分子醫學有關,以前是躲在研究室培養細菌,整天不見天日,不像現在是走到大自然中,和米農、果農合作,用臺灣在地產物製作出食品。雖然同樣是研究,但現在做出來的東西是可以吃可以喝,好玩很多。
店裡販售的商品,跟一般加工廠接的大單相較之下,量很少,我的要求又多,根本不可能賺到什麼錢,但他們願意嘗試。比如店裡販售的發芽五榖米精、發芽五榖雜糧,當初會研發這兩樣產品,是為了解決紅糯米在食用前必須浸泡四個小時,準備時間太長,消費者購買意願低。為了方便大家食用,這兩樣產品是可以直接使用。
因為喜歡研發,我不太做農產品直銷,有也只是少量。當然,在與小農聊天的過程中,難免會聽到他們的心聲,因為學術有專攻,我們比較擅長銷售,所以有時候幫忙做一些銷售是沒有問題的,但更多時候我們彼此是合作夥伴,各自把專業做好。小農們用他們的專業種植好的作物,我們尋找好的加工廠生產好的食品,當大家都把重心都放在專業,才能讓這條生產線更完整。
臺灣很小,資源很有限,希望大家能夠一起好好的珍惜這塊土地,這也是土生土長會有實體店面最重要的原因,能夠在第一線和消費者面對面聊天,讓更多人認識在地食材的美好。●


文 Tina
攝張界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