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那裡文創?
撰文・插畫=張嘉行 蘑菇團隊的創業分子之一,蘑菇原本是個四個人的小工作室,幾年之間誤打誤撞成了二十幾個成員的中小企業,常被誤認為「台灣微型文創」的標的 。 上回說到近年來聲
撰文・插畫=張嘉行 蘑菇團隊的創業分子之一,蘑菇原本是個四個人的小工作室,幾年之間誤打誤撞成了二十幾個成員的中小企業,常被誤認為「台灣微型文創」的標的 。 上回說到近年來聲
口述=李烈 電影人,製片。18 歲開始演電視、拍電影,得過金鐘獎迷你劇集最佳女主角。2008 年開始投入電影製作,2010 年因為《艋舺》得到金馬獎年度傑出台灣電影工作者獎。最怕別人叫她導演,她會不厭
創作對話 創作背後的故事總是有汗水 黃聲遠建築師跟一般人理解的「厲害」建築師不太一樣,他從美國念書、工作回台,不在台北開業接案,反倒去了宜蘭成立田中央設計群,用數十個建案一點一滴塑造了宜蘭的地貌和生活
口述=阮慶岳 作家,建築學者,策展人,在台灣各種音樂、藝術現場都很容易看見他的身影,領薪水的正職是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系主任。13 歲起定居民生社區近四十年,不久前自己買房才搬離。 文字=楊芩雯 攝影
口述=佳玲 (À mon chouchou 店長) 採訪撰文=歐佩佩 攝影=李盈霞 我十八歲的時候開始學廚藝,後來進飯店工作,當時的行政主廚跟我說,年輕人有機會就該出國看看
口述=彭文彥(Swirly Whirly 單速車店老闆) 採訪撰文=歐佩佩 攝影=江凱維 我從小在民生社區長大,民權國小、民生國中……一路讀上來,有時候我會想,我大概這輩子
口述=連奕琦 採訪撰文=周行 攝影=江凱維 去年秋天我自己的公司和朋友的電影製作公司一起搬到民生社區,這裡的空間環境對製作公司而言是很好的選擇,適合取景,容易拍到好看的畫面
口述=嘉嘉(Simone Café 店主) 採訪撰文・攝影=陳昭恩 黑膠唱片大概每半個小時要翻面一次, 就算放CD,一個小時左右就得更換專輯,要是正在沖咖啡,我會先放下水壺
口述= Scott(THE FACTORY 店主) 撰文.攝影=陳昭恩 2003年我在大業路經營第一家mojo coffee,2008年在五權西路開了第二家店,2011年因為大業店租約到
Cover story Wandering in Urban Villages 口述= Joying(旅人之森生活旅行案內所創辦人) 撰文=陳昭恩.黃威融 我在中部長大,大學上台北,畢業後留在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