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進新冷戰後的
莫斯科菜市場


一座在地市場 達尼洛夫斯基市場



012 IMAG2656


某個冰冷午後,我從十月革命站搭乘 47 號輕軌前往達尼洛夫斯基市場(Danilovsky Rynok),打算採買農場直送鮮乳,順便在花店揀些常青植物。這混凝土花瓣籠罩的巨型空間是莫斯科最古老的交易場所,建立於13世紀,名字來自附近的達尼洛夫修道院,因在繁忙的修道院附近,使得貿易自然繁盛起來。進入蘇聯時期,達尼洛夫斯基成為集體農莊市場,提供俄羅斯人不只附近鄉村甚至是廣闊國土另一端的農產品。

現今的建築體落成於八○年代中期,參考莫斯科夏季奧運的運動場圓頂而造,被當地人暱稱為「烏龜」。蘇聯解體後,資本主義沁入俄國,傳統市場逐漸被新興的超級市場所取代,被人們遺忘了些許年日。達尼洛夫斯基市場於近幾年全面翻新,雖然仍保有原始的建築風格,然而食品市場在城市中的作用已經發生了變化。

2014 年,俄羅斯對烏克蘭境內克里米亞進行軍事干預,以美國和歐盟為首的國家對俄羅斯發起國際制裁,俄羅斯也對此採取了反制措施,包括全面禁止從歐盟、美加與澳洲進口食品。然而此舉並未阻止莫斯科吃得好,反而促使政府推行在地農業生產,減少對外來糧食的依賴。同時,廚師們重新研究俄羅斯舊有的餐桌食譜,和地方小農合作上菜,一場戲劇性的烹飪革命正在進行中,結果令人既驚訝又美味,達尼洛夫斯基市場正是檢視這場實驗成果的最佳場所。

若您要繼續閱讀,請先註冊為小日子網站會員! 前往註冊頁面。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