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斯探照燈


《犬之島》 雙重文化的轉換
英語與日文 語言與狗吠





Isle of Dogs Outline 770x393 1

(文章有雷,閱讀之前請三思)





1996年導演處女作《脫線沖天炮》至2001年《天才一族》,觀眾先認識的是擅長掌握怪奇喜劇節奏的魏斯安德森(Wes Anderson)。2004年《海海人生》像是突然打通任督二脈,置中構圖、高飽和色調、傻了半拍的人物節奏,開始初有眉目地在大銀幕聚合。往後,這些風格在每次創作就更逼近純粹、力圖精準。

當第六十四屆柏林影展邀請《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擔任開幕片時,對著世人打開的不單是影展本體,還有魏斯安德森宇宙的極致,其完美地該讓影迷逐格崇拜才是。此刻,魏斯已超越影像風格類似的巴里索南菲爾德(《阿達一族》、《MIB星際戰警》),也備齊被辨識為「作者」的條件。

歷經《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的票房、口碑雙贏,魏斯竟不趁勝追擊,反而耗費三年時間再度挑戰定格動畫。甫完成新作《犬之島》,就被柏林影展收入主競賽項目,更成為柏林影展史上首部擔任開幕片的動畫電影。開幕當日,好口碑在影迷間迅速傳開,最終不負眾望地抱回導演銀熊獎。


isle of dogs

與前作馬卡龍色系塗抹的歐陸風情不同,《犬之島》有的是濃厚系的日本印象。太鼓、相撲、壽司、浮世繪,每個符號都下得很重、細節的講究程度又逼真地驚人。所幸這些視覺的強勢,還有「狗與主人彼此在乎」的核心情感、「語言的隔閡與理解」的巧妙設定,來豐厚敘事的肌理,得以達到形式與內容的平衡。

電影開宗明義就是要玩雙重文化的轉換。是日文與英文,也是人類語言與犬吠,編導在這些雙重間刻意建構一道無法溝通的隔閡。這樣的設定具備故事上的目的與形式上的意義,卻又形成兩種截然不同的沉浸經驗。

故事裡,日本人說日文、狗說英文,又日文的段落刻意刪除字幕翻譯,唯仰賴劇中的口譯官翻給觀眾。因為這層隔閡,觀眾與劇中的狗一樣,能與狗群溝通但不懂人話,自然會以狗的視角去看故事的發生。


01

然而,這隔閡還是可以被打破的。男孩小林中乘著輕航機降落眾狗流放的垃圾島,群狗包圍著不知所云、嘰哩呱啦的男孩,一切在男孩掏出愛犬斑點照片,狗兒就都懂了,這是一個放不下愛犬的男孩。而旅途中,不需語言男孩也能讓黑狗「首領」看見自己的本質。

反觀,人類利用語言散播恐懼、塑造對立、鞏固權力,自古納粹對待猶太人如此、《犬之島》近未來的巨崎市也如法炮製。

日文與英文的雙重作用,除故事上讓觀眾浸潤於狗的視角,形式上則是要用巨量的日本元素,讓觀眾彷彿在欣賞日本電影。劇中所有能見到的字卡,皆是以斗大的日文為主體,英文彷彿是旁邊小小的附註。片名「犬/Isle」、「島/Dogs」兩字的日、英錯置,更強化語言在劇中的協同或錯開,都有設定上的想法隱藏其中。這也為男孩尋找愛犬的簡單故事,多幾分解讀的樂趣所在。





波波(阿瑪珂德與童年放映室
圖片來源 劇照來自網路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