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Searching for Sugar Man
口述=Ken
從小在紐西蘭長大,骨子裡是個土臺客,將版畫與烘焙融為一體的創作者。兩年前和重要夥伴阿峰一同經營店務,體現男子漢性格與甜點的結合。
撰文=楊芷菡
攝影=陳鴻文

乱彈阿翔略帶沙啞的嗓音,有一種滄桑感。「聽到讓人感動的歌,耳朵會把悸動的感覺傳達到皮膚,如果起雞皮疙瘩,就知道做這件事是對的。」提及阿翔,Ken顯得特別地興奮。離開樂團獨立十年之後,阿翔摘得金曲獎最佳國語男歌手獎,對於一件事的堅持與熱衷,儼然就是Ken的標竿。
Ken從小在紐西蘭長大,在奧克蘭大學專攻版畫,他認為外在成就可能源自於身體感官的開發,眼耳鼻舌身意是互通的竹版創作可以訓練自己的視覺與觸覺,如果身體還有未被開發的感覺器官,他說那就是鼻子與嘴巴,他想要開發自己的嗅覺和味蕾。
讀完大學後,Ken和家人到上海,在自家的紡織工廠做布料開發,上海與臺灣來回往返十幾年間,他感覺在這段過程少了磨擦係數,「我覺得既然活了,那就該好好地去賭一把。」意識到人生自主權的缺乏,不放手一搏,將會與時間擦身而過。於是Ken回到臺灣定居,轉戰到截然不同的領域,用烘焙去詮釋人生的下一個階段。
為了訓練自己對甜點的辨識度,他去上烘焙課,在緊湊的課程中練習手感,課程結束之後到甜點工廠上班,藉由大量製作去培養速度。不用上班的所有時間,他都在鑽研要如何讓甜點有更多的搭配與變化。他要自己除了學習東方的烘焙技術,還要習得西方的作法準則,在業界實戰幾年之後遠赴澳洲,每天凌晨一點鐘起床準備食材,做派、做蛋糕、做麵包,只有多去磨練,才能在同質性的事物上做判別、擷取精髓。
人生展開新頁,他說自己根本沒有想過會開店,要把幾年間學到的手藝端上檯面,最常面對的是自我懷疑。害怕沒有人認同自己的產品,沒有人教導,一切都靠自己摸索。「那時不知道還有沒有明天,每天都像個傻子一樣。」雖然知道未來掌握在手上,但時間似乎一直被刻在牆上,絲毫沒動過。「還是要調整心情,喝個酒或是想一想很棒的人,就會比較好,明天再來過。」不時給自己加油打氣,堅信自己的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