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003 Let’s Voyage
住在八千公尺高山小屋
每晚不到 100 塊台幣
|劉梓潔|
劉梓潔 從事最靜態的文字工作,寫小說、散文和劇本,但熱愛瑜珈、登山與自助旅行。最大的願望是當背包客到七十歲。
如果可以,我會願意一次又一次的,搭十三小時(中間含六小時的轉機)的飛機到加德滿都,再坐七小時的長途巴士到波卡拉,轉兩小時的四輪傳動車到登山口,然後,走兩、三天山路。只為再住一次,那被七、八千公尺雪山包圍著,每晚住宿費不到一百塊台幣的山中小屋。
在尼泊爾健行是一件舒爽的事,找對了嚮導與挑夫,有基本的腿力,便是把自己交給這遼闊又神妙的國度。尤其是吃住與上廁所,完全不用操煩。我們走的是最小圈的環狀縱走:四天三夜的普恩山(Poon Hill)健行,這座山不高,只有 3,200 公尺,但位處制高點,可以一覽綿延的山脊。沿途的大山壯麗景致、如童話世界般的森林、日出之前如神蹟籠罩的靜謐藍光⋯⋯雖都一再地感動著我,但最常讓我想念的,是在途中投宿的小屋,那靜靜地,看山、喝茶的生活。
第一天的路程有點挑戰,必須上升將近一千公尺,最後一段更是階梯連著階梯,不斷的陡上,路不在前方,而在「上面」,當大腿肌耐力完全被喚醒時,嚮導站在最後一段階梯的盡頭,說:「到了!」這種漆著藍色木框的小屋,在尼泊爾山區村落到處可見,供餐供住,床單潔白,棉被溫暖,唯一不要介意的是號稱 24 小時的熱水淋浴,說得玄一點,叫做「無常」;說得白一點,叫做:碰運氣吧。
第一晚的小屋是家庭式經營民宿,爸爸媽媽與三個女兒,女兒們勤奮又美麗,一邊工作,一邊與來來往往的年輕精壯登山嚮導嘻笑。戶外的大露台,迎著遠方的雪山。第二天早上,來自各國的登山客在露台上吃早餐,打理行囊,留下一點「下次再來不知何時」的喟嘆,以及「前方一定更讓人驚喜」的期待。

第二天,只要約走四、五小時,便抵達普恩山下的大村落葛拉帕尼(Ghorepani)。這兒除了大大小小的旅店外,還有書店、明信片店、麵包店,老婦人在陽光下擺著銀飾小攤,正升起一點重返凡間的世俗感,心想放好行李可以來逛街了,忽然,8,167 公尺高的世界第七高峰道拉吉里峰(Dhaulagiri)就出現在眼前,搭著澄澈無瑕的藍天,像是有人突然拉起了碩大無邊的景片。我的第一反應是尖叫,叫畢眼眶便紅了,接著陷入無聲的震懾,好久好久。嚮導幫我們挑的客棧就正對道拉吉里峰,以及另一側的安娜普納南峰。這是一家大規模的客棧,超大餐廳裡有爐火,大夥不但在這烤火取暖,還大方晾出了襪子與內外衣褲,這是僅屬於高海拔的不分你我。
第三天早上,上普恩山看日出,接著要趕路到最後一個村落岡卓(Ghandruk)。岡卓的落腳點就叫安娜普納民宿,是一棟歐洲鄉間風格的鋼筋水泥洋房,花園用心整理過,房子背後是安娜普納南峰與魚尾峰。嚮導說要給我們一個驚喜,旅伴進了房間,發出尖叫,是套房耶!嚮導知道我們前兩天排隊淋浴、苦等熱水的辛苦,特地安排了有獨立衛浴的房間。大廳裡,幾個登山嚮導專注地看著電視,這是這趟健行第一次看到「電視機」。而當這些文明電器出現時,也代表離山下越來越近了。

說了三個小屋,都沒說到「房間」。好多年前登山社的學長到尼泊爾健行,回去後告訴我們,住一晚只要新台幣五十塊錢,我直覺問:「那有床嗎?」學長豎起一根手指說:「沒錯!你答對了!就是只有床,其他什麼都沒有。」沒錯,真的來到尼泊爾山區,住進這夾板隔間、只有鋪著白色床單的單人床的房間,才會深深感覺,我們需要的,不過如此,而屋外風景卻都在七星級以上。
我一直不知道為什麼喜歡爬山。離開了最後一個山中小屋,下山路上,一個拐彎,沒有預期的,七、八千公尺的雪山又忽然出現了!我照例哇哇叫。陪我走在後頭的挑夫陪著我叫。他是波卡拉的大學生,利用期中考溫書假出來賺外快。然後我們停下靜靜地看著山。
「山在對我說話。」一向嘻嘻哈哈的挑夫忽然認真地用英文說。我回他:「真的?它說什麼?」「它說,它會永遠保護你。」我猜我的眼睛有點熱了:「保護你?」他笑得露出兩排潔白牙齒:「你啦!」「我!?」他拍了拍胸脯:「我保證!是你!它會永遠保護你!」為什麼喜歡爬山?十幾年回答不出來的問題,在尼泊爾安娜普納山區,這位生長在雪山下、日夜與山對話的蒙古族少年幫我找到了答案。

我並非不愛享受之人。但要回想起住過的高級旅館:跟房間一樣大的浴室、光可鑑人的高級石材雙槽洗手台、大面落地玻璃正對港灣夜景、一躺上去人都要融化的大床⋯⋯我並沒有太大的感覺,向人描述時,也只像翻著印刷精美的 DM 般地一閃而過,留下三個字:很高級。會想再去嗎?不會。
但唯獨這山中小屋,真的,我會願意一次又一次地回去。哪怕它只有一張床。▍
我如何找到這些旅館
在尼泊爾登山,必須有合格嚮導帶隊,嚮導會安排每晚的住宿點。至於如何找嚮導呢?我們的心得是,網路評價、旅遊指南都不如親身到現場,感受此人此處的面相與磁場。這家嚮導公司是在波卡拉大街上找到的,老闆看來慈眉善目溫文儒雅,便決定是他了。
文、攝 劉梓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