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給臺灣的美好成長紀事
一種創作 動畫片《幸福路上》

「你現在幸福嗎?成為你心目中理想的大人嗎?」這些疑問,在我的作品《幸福路上》,始終環繞緊扣著。片中的主角小琪和你我一樣,在臺灣生活、成長,經歷類似的教育與社會文化洗禮,從小被教導著:人必須力爭上游,才能通往幸福的路。然而事實上,長大了卻反而迷惘了,究竟什麼才是真正的幸福呢?
《幸福路上》是我的第一部電影,我不是科班出身,但一直有電影夢。當我還是記者時,總是對報導八卦提不起勁,反而想去探詢導演們的創作理念,那時我便明白,人生必須轉個彎去追尋夢想。

離職後,我開始提筆寫劇本,但覺得還不夠成熟,於是決定到京都和美國念電影,《幸福路上》的劇本,就是我在美國念書時完成的。很多人認為這部片很有臺灣味,角色的設定就像你我周遭的生活風景,活潑又愛貪小便宜的媽媽、有著發財夢卻疼愛女兒的爸爸⋯⋯,穿插其中的共同生活經驗與社會事件,以及熟悉的街景、對白,也很容易引起共鳴。
我記得電影學院的老師說過,創作要從個人經驗開始追尋,去反問自己是誰?從何處而來?這部片就是回溯我自己成長的故事。臺灣給了我許多養分,我將這些記憶裡的細節、氣味與對話譜寫出來,再透過影像說給大家聽。卻也因為害怕離滋養我的土地越遠,靈感會越枯竭,於是決定離開美國電影公司的工作,回到我出生成長的地方拍攝作品。
2013 年我先拍了一部 12 分鐘的動畫短片,幸運地得到金馬創投百萬首獎與台北電影獎最佳動畫片,給了我信心,決定發展為長片,未料卻遇到許多挫折。很多人認為劇本好卻看不見票房成功的潛力,不敢冒然投資。好不容易資金到位,卻因為臺灣沒有原創動畫工業,製作期間也困難重重。大部分臺灣動畫師只畫過短片,沒有長片概念,因此當劇本轉到影像時,身為導演的我,必須反覆溝通才能將劇情和概念完整串連。
過程雖然辛苦,卻仍舊咬牙堅持到最後,因為我始終相信一句話:當自己很想做一件事時,全世界都會來幫你。從起點到終點,這段電影的旅程,波折卻也真實美好,我希望我的作品是大眾都看得懂的,讓每個人看完之後能夠得到滿足與感動,這是我感到最幸福的事。●
《幸福路上》1月5日上映
口述 宋欣穎
文 游姿穎
圖片提供 傳影互動
宋欣穎 編劇、導演。當過影劇記者,寫過偶像劇劇本。快 30 歲時毅然遠赴京都、芝加哥念電影。動畫長片《幸福路上》是她的第一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