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奕華 × 陳建騏|少即是多的創作之道
小清新、小確幸,常被認為是臺灣新世代的文化符號,但「小」字當頭的文化與生活氣息,是否亦即格局變小,視野變窄?如何在網路和自媒體盛行的時代,有所自覺?本期聊聊天邀請在臺灣時間幾乎多達三分之一,經常跟臺灣年輕世代演員合作的舞台劇導演林奕華,及長期合作的臺灣音樂「小」教父陳建騏,一起從創作的經驗中,談談何以「少即是多,小也是大」?並提出對臺灣新世代的觀察。
小清新、小確幸,常被認為是臺灣新世代的文化符號,但「小」字當頭的文化與生活氣息,是否亦即格局變小,視野變窄?如何在網路和自媒體盛行的時代,有所自覺?本期聊聊天邀請在臺灣時間幾乎多達三分之一,經常跟臺灣年輕世代演員合作的舞台劇導演林奕華,及長期合作的臺灣音樂「小」教父陳建騏,一起從創作的經驗中,談談何以「少即是多,小也是大」?並提出對臺灣新世代的觀察。
聊聊天 去駁二看2013高雄設計節 企劃製作=《小日子》 撰文=葉思吟 攝影=謝一麟、葉思吟 場地提供=be:café & gallery 謝青葑(左) AOI.CYCLE創辦人。家族事業有機
聊聊天 兩個世代聊編輯書 傅月庵(圖左) 知名舊書達人、資深編輯人,本名林皎宏,筆名蠹魚頭,編輯晚輩稱為「魚頭叔」。曾任茉莉二手書店執行總監,遠流出版公司總編輯、《短篇小說》主編。主編「遠流博識網」
聊聊天 我的少年少女時代 撰文 駱亭伶 攝影 韓承燁 場地提供 皇冠出版社 舒國治(右) 散文家。1952年生於臺北,先習電影,後心思移至文學。70年代末以短篇小說《村人遇難記》曾獲時
聊聊天 出版界的家常與閒話 採訪.撰文=徐紫柔 攝影=趙豫中 陳夏民 逗點文創結社總編輯,桃園人,著有《飛踢,醜哭,白鼻毛:第一次開出版社就大賣,騙你的》,依舊相信熱血與友情,也還相信
聊聊天 聊生死也是聊人生 林書宇(右) 1976年生,美國加州藝術學院電影製作研究所學士,2008年電影《九降風》獲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台北電影節評審團特別獎等多項國際影展肯定,最新的作品《百日告別
聊聊天 樂團人怎麼把音樂做出來 企劃製作=《小日子》 撰文=許哲寧 攝影=Sparko Studio 林志潭 場地提供=好氏品牌研究室 這次邀請最近發行新專輯
聊聊天 兩代文學編劇的對話 文 駱亭伶 攝 韓承燁 朱天文(右) 兩岸三地最知名的小說家兼編劇家。1956年生於高雄鳳山,淡江大學英文系畢業。因小說《小畢的故事》自1983年與導演侯孝賢
創作對話 創作背後的故事總是有著汗水 喬艾爾(圖右穿白色T恤) 台灣囡仔,念完高雄餐旅大學後,兩度赴里昂及巴黎實習工作,回國後待過知名飯店和餐廳。工作一年後,發現自己對食材的認識不夠深刻
聊聊天 細數紅樓夢的微塵往事 蔣勳(圖左) 文學與美學家,創作繪畫、散文、小說、詩、藝術史、美學論述等。近年專事美學教育推廣,十多年前開設紅樓夢私塾、錄製紅樓夢有聲書,打破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