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世芳|一個暖呼呼的牛皮紙袋 就是幸福的滋味
外公外婆是蘇州人,對生活有不能妥協的講究。再苦再窮,點心不能不吃。所以,我很小就知道世界上有很多好吃的東西:有些自己買得到,有些自己買不了,還有一些得自己家裡做⋯⋯
外公外婆是蘇州人,對生活有不能妥協的講究。再苦再窮,點心不能不吃。所以,我很小就知道世界上有很多好吃的東西:有些自己買得到,有些自己買不了,還有一些得自己家裡做⋯⋯
嘟嘟糕是新加坡極為獨特的庶民甜點,甜而不膩,飯前飯後皆可食用,最好趁熱吃。嘟嘟糕以往在流動夜市和街角常有兜售,屬街邊小吃。約1930年代,從中國福建省南下的過番客將家鄉的傳統鬆糕加以改良,融入了南洋食材如斑蘭葉、椰子、花生等,製作出這道暖心甜點。
2013年吉卜力動畫《風起》主角購買復古點心的這一幕,讓幾乎在日本消失蹤影的西伯利亞蛋糕再度成為熱門話題。以長崎蛋糕為基底,羊羹為夾心,西伯利亞蛋糕是「和洋折衷」的菓子,曾經是昭和孩子們心目中的零食第一名,現在卻難以尋得。大致可推論出現於明治末期至大正年間,直到昭和初期在關東的麵包店都還是隨處可見的人氣甜點。
其實不同國家和文化之間都有許多相似的點心,比方說香港雞蛋仔、荷蘭小鬆餅,甚至法國瑪德蓮都是非常接近的小點,成分就是簡單的雞蛋、牛奶、麵粉,縱觀來看就是最原始簡樸的甜點形式,在世界各地都能受到大家的喜愛。在正餐之外,我們吃點心為的是一種心靈層面的療癒和滿足,用澱粉堆疊出的簡樸,令人感到安心,那是一種從集體記憶透出的熟悉。
也許是四季如夏的天氣讓臺南人對於甜湯格外癡迷吧,飯後或是午後不自覺就會想要來一碗冰涼香甜的滋味沖去暑氣,搬來臺南七年了,也許本身對於甜度的接受度還跟不上在地人的程度,但飯後來碗甜湯或甜飲早已成為習慣,這樣的一天也才能稱上完整。
在日本時,傳統和菜子對我來說實在太甜,裡面的紅豆泥又太黏密,那時對「傳統點心」實在提不起興趣,一直到了臺灣之後,第一次吃到朋友招待的綠 豆桠,原本看到又是豆泥的製品,心裡有點抗拒,沒想到不會過甜的味道和綿密濕潤的口戚讓我驚豔,後來發現許多臺灣傳統點心都是豆類製作,開始能接受紅豆泥的食物,然而最喜歡的是過去不曾見過的,各式綠豆製成的糕餅。
起酥蛋糕是爸爸年輕時候的發明,因為不捨即期蛋糕只能等著被丟棄,靈機一動用酥皮把蛋糕裹起來,送進烤箱二次烘烤,沒想到顧客反應極好。至今仍堅持每天早上手工擀製酥皮,起酥蛋糕是一款簡單樸實的蛋糕,但每一天都要做到相同品質,即使接手十多年,稱得上老手了,仍舊深感不易,而爸爸卻已經做了四十多年,對他來說這是一種信念和承諾。
從小我就非常喜歡吃冰,不論是冰棒、冰淇淋還是綿綿冰,只要是冰品我都喜歡,而且不限於夏天,一年四季、各種天氣都不影響我吃冰的心情。成為職業棋士後,每天十小時的圍棋訓練,再加上密集的比賽,長時間處在全神貫注的緊繃狀態裡,享用冰品的時光成了一天裡終於能夠放鬆的短暫時刻。
一直到長大成人,出社會工作多年之後,逐漸察覺,臺式糕餅在人們生活的角色逐漸式微,變成了越來越稀薄的存在,慶生、結婚甚至是拜拜,人們不再那麼倚重各式各色的鹹甜糕餅,不像過去餅店是唯一的選擇,中元普渡人們去全聯這種量販店,平常的時候也有了便利商店,到底餅家在現代能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反覆思考著這個問題,決定返家接業,協助李亭香也踏上現代的路,在下個世代繼續是一種依然必要的滋味。
點心對我們來說不太是日常裡的必需,但是在某些時刻或是到了某些地方,身體會突然想起某個味道或是一段回憶,小玉可能會突然跑去買小時候家裡附近的波士頓派來吃,我則是到了公館身體就會自動導航到金雞園,坐在舊舊的椅子上吃著熟悉的味道,時間好像就能暫時倒轉一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