鑽進都市夾縫
尋找臺灣怪奇街廟


一種都市觀察 寄生之廟


114%E5%9C%96 %E6%89%93%E5%B8%B6%E8%B7%91%E5%BB%9F02


騎樓夾縫中,車來車往的高架橋下,捱著山壁的擋土牆前⋯⋯一個個攀附在這些地方的小廟,怪異卻又理所當然地嵌入臺灣都市角落,這樣的城市樣態,在我看來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

過去的八、九年,我分別在不同國家求學、工作與生活,2010 年,因工作關係返回臺北,偶然經過萬華的水濂宮,為這間附著在多個建物,蜿蜒而生的「貼牆廟」感到驚訝,同時也開始想像:臺灣廟宇與都市環境的奇異組合,應當不只有一種,於是「寄生之廟」計劃便在我心中萌芽。



58%E5%9C%96 02%E9%9B%BB%E8%A9%B1%E4%BA%AD%E5%BB%9F


回到故鄉,我反而能以外來者的視角,重新認識自己熟悉的城市。臺灣的一間廟,可以長在橋下、樹下、安全島上,甚至沒有固定宿主(地點)。然而我想關注的並非廟的建築本身,而是廟所存在的位置與其周邊的環境,因為環境條件的限制與改變,才有了這些寄生之廟的出現。

找尋「寄生之廟」並非要蒐集全臺所有廟宇,而是要建立分類,看出臺灣常民建築的獨特性。經過兩年田野調查,繪製等角圖等,我從中歸納出 108 種類型,並以客觀角度切入,呈現我們所處環境的真實面貌。




78%E5%9C%96 %E6%A8%93%E4%B8%AD%E5%BB%9F01



很多人認為「寄生」不是很正面的字眼,但「寄生」的確就是這些廟的狀態,它們像是從水泥叢林裡生長出來的生物,大隱於市、夾縫求生。形成的原因,除了環境變遷和生活型態的轉變,被壓縮的都市空間,寸土寸金下,小廟朝垂直化發展,寄生在屋頂、公寓裡。像是南機場社會住宅,大樓裡就藏有七座廟宇,方便大宅院裡各個族群祭祀拜神。

臺灣人對空間的利用超乎想像,當我和工作團隊找到位於百齡橋下的 「打帶跑廟」時,便確定這就是最極致的代表了。為了對抗大水,小廟長出四個輪子,就像攤販般可以流動、隨時推著走。除了匪夷所思的空間利用,建築物的創造性,也給我許多驚喜,像是士林河濱旁的天德宮,也是因為要抵禦洪患,於是造就了全臺唯一的升降裝置,在大雨時,能把自己抬升起來。

這些無孔不入的廟宇是臺灣真實的城市印象,我們習以為常並理所當然的建築,對我來說,無關美醜,純粹只是做一種常民空間的紀錄,因為紀錄本身即具價值。●



《寄生之廟》
野人文化出版







口述 賴伯威
 游姿穎
圖片提供 野人文化



賴伯威 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WillipodiA 都市研究團隊發起人。走過各地,用不同視角認識熟悉的臺灣城市,並透過建築人的專業,重新解讀與記錄。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