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下班放鬆的心情
吃碗滑嫩的古早味豆花


一種滋味 國慶市場裡的手工豆花攤


IX 0839




黃昏市場內恆久不變的味道

真正好的滋味,也許就是那些沒有招牌的攤子。走逛住家附近的傳統市場,有時候不是為了買菜,巷子內的美食,才是讓人停駐下來的原因。

位在板橋國慶黃昏市場內,有一家賣了 30 幾年的豆花攤,原本在華福街口賣清粥小菜,老闆因為身體不堪炒備料的負荷,轉而全心製作豆花。張伯伯夫婦倆每日早晨六、七點起床開始磨黃豆,把地瓜粉放進機器後用手工去篩,做出來的粉圓顆顆飽滿。自民國 71 年起,推著攤車在市場和自家來回往返,也看著眷村農田轉為熱鬧街市,見證了街區的變化。




下班後坐在國慶市場攤子吃碗依循古法製作的手工豆花,啖得細緻扎實,慢慢吞嚥,感受嘴裡豆香的滑順。舀起碗裡糖水,有二砂遇熱溶解的醇厚甘甜,天氣寒冷的時候加一點薑汁,微微的辣感,喝出在鍋裡燒煮多時,老薑的溫熱。

我喜歡捕捉幽暗中的一絲微光;偶爾會於夜幕低垂,人聲鼎沸之際,走進住家附近的國慶路黃昏市場。五點過後人群在這裡熙來攘往,機車川流不息,小販們叫賣聲四起,近距離去感受,一天中最絢爛的時刻。

巷裡市場轉角的豆花攤,攤車上掛著「豆花」二字牌子,小小地方擺出幾張桌椅,豆花用自家大鍋盛裝,桶桶配料經慢火熬煮,糖水依甜度有冷、溫、熱區別,屬於夏季的甜味不會因為加了碎冰影響整體味道,這是張伯伯夫妻倆賣豆花多年來的細心和堅持。

每天下午三點多,張伯伯把攤車從家中推出門,途經幾個紅綠燈,遇到坡度較高的路段就用肚子去頂住車身,「以前這邊的馬路還沒有打柏油,路面的高低落差很大,有時候一桶豆花就翻到地面去了,也因為這樣,當天就沒有豆花賣。」三、四十年前的市場周遭幾乎皆是田地,長時間推攤子往返,車輪要夠大才不會浪費太多力氣。「小朋友來吃豆花的話可以跂跤(註)。」張伯伯曾到製鐵工廠和老闆討論需求,攤子的設計以客人為優先考量。



 註:ㄎㄨㄚˋ   ㄎㄚ,臺語「墊腳」的意思。把腳放在小板凳等物件上,用來墊高腳部。



IX 0733


一到攤位最好的選料方式,就是親自向前詢問;單點一種料,或者試著豐富味覺口感,來碗Q軟綿密兼備的綜合豆花:花豆浸泡後的軟硬度,用多年來的功夫細心燉熬,又綿又鬆的綠豆,拌和蔗糖焦香,以地瓜粉純手工製作的粉圓,煮起來顆顆滑潤,沒有硬心。

黃豆磨成漿擠出渣倒入鍋中慢煮,靜置降溫,再以富含人體所需礦物質的「鹽滷」 去凝固豆內蛋白質,盛入碗中的豆花,每嘗一口都是淡雅清香。不似添加洋菜粉和吉利丁的軟脆,也不同加入石膏粉般的細緻鬆綿,滑順的程度像是喝了整杯的豆漿,讓人停不下手。

張伯伯說豆花曾是宮殿貴族享用的甜點,隨著經濟繁盛也走入了眾人的日常生活;已經 70 歲的他,至今仍嗜食這個向兄長習來的古早味,若適逢炎熱夏日,一天還能吃上五碗。拿起抹布擦拭桌面,「來喔,來吃豆花喔。(臺語)」他一如往昔地熱情招呼迎面而來的客人:一路從孩童喫到成家立業,如今也把孫兒帶來,要把熟悉的味道牢牢地記得。

天色漸晚,盞盞街燈亮了起來,看著大鍋裡的豆花,微溫的熱氣蒸騰出一種懸念。要是伯伯和阿姨哪天收手,是否還能吃到這麼樸實又難忘的滋味?●



國慶市場豆花攤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國慶路149巷(從巷口直行)
營業時間:每日16:00至售完(不定時休)







 楊芷菡
 簡子鑫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