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瀚推薦】哀悼子宮

徐明瀚推薦展覽

念哲學系時寫過四年誠品文案,碩、博班評論電影與藝術至今,深信思想是停留在最大擺盪下的最小振幅之中,主持有「綠洲藝影」。

 

高森信男策展《我不屬於》

乳房與子宮,是自居女性的藝術家常處理的視覺主題,尤其是當乳房從具有哺育功能的腺器 官在男性的觀看文化中變成了一個性慾的對象 時,重申乳房對於她們而言具有什麼意義就顯 得更為重要。然而,若說是要真正回到某種哺 育或孕生的陰性空間,子宮,才是所有起源意 象的所在。這次在《我不屬於》的展覽中,我 看到了也是女性的藝術家們,對此子宮的抽象 意涵上做出了許多嶄新的視覺嘗試。

如果說乳房在當代藝術發展的最新進程有如蘇 珊桑塔格《疾病的隱喻》或西西《哀悼乳房》 的作為,是處理女性自身如何與(乳)癌症相 處的疾病繪寫,探問自身的器質性存在,也就 是探討女性此一主體如何透過這個腺器官而 與生/死共存的藝術。那麼,我們也可以說, 「我不屬於」這個展覽實踐出的路徑則是「哀 悼子宮」:呈現的是女性在政治社會中多重如 客船般擺盪的客體分裂情境,而非單一主體 (也就是母體或病體)的認同。

子宮原本是含納生命之最初始的器官,在抽象 意涵上是所有父權話語尚未成形之前、接納所 有異質性的陰性空間,此展的藝術家卻恰好皆 否定了回到「原初同一之所屬」的可能性。

於是,我們可以看到韓國藝術家金仁淑拍攝 「在日人」(日本韓裔)雙重而層疊生活,呈 現身在多種意義上的「母國」卻總有客居異地 之感;或是馬來西亞造字團隊《女人的書》創 造以女為部首的30個變體字,擾亂父權結構下 的象徵與符號秩序;馬來西亞藝術家區秀詒則 用錄像虛擬出一座所有馬來、印度、華人族群 融洽的烏托邦,但即便早知是虛構的,就連影 片中實際拍攝到的島嶼漁村也面臨因近年水患 而不復存的危境。

分裂,並不是消極意義上的「回不去了」,而 是積極意義上的「我不屬於」,而這就是介於 子宮與乳房之間最真實的藝術當代性,一個關 於分出與創生,同時也是一個關於如何去哀悼母體的藝術。▍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