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間老房子 桃園八德中正堂
口述=何黛雯、林雅萍
共同創立「一元聯合創研」。樂於研究文資保存、都市設計、都市再生、景觀規劃、文資培力、建築設計、友善空間等。以「八德中正堂歷史建築修復再生」入選2014ADA新銳建築獎。
文字整理、攝影=鄭曉雯

位在桃園八德的中正堂,是在1964年建造的軍中文康中心,後來開放給眷村居民可購票觀賞的電影院。我們從2009年開始接觸中正堂,經常從桃園火車站轉搭計程車到八德,和計程車司機聊天,發現很多老桃園人都知道中正堂是「看電影約會」的地方,或是小時候跟著大人在這裡一起看「汪洋中的一條船」或「梁山伯與祝音台」。
八〇年代附近眷村陸續拆遷,中正堂變成蚊子館,外觀被許多樹木雜草包覆,還有遊民、流浪貓狗出入,雖然位處顯著街角,卻逐漸成了街區裡被忽略的失落空間。
修復歷史建築,通常要花五、六年時間,拆除、重建等過程難免會影響附近居民。因此開工時,便在外面搭鐵棚,弄得像廟埕一樣放鞭炮辦活動,邀請當地居民參與。第一期工程結束時,還辦了「屋瓦工作坊」,請匠師來說明日式屋瓦修復的過程。因為我們不希望只有建築的修復,而是能夠讓居民願意回到這裡,開啟中正堂的新生活。
中正堂原是阿兵哥蓋的,在掃描屋體結構後,發現有些樑柱裝反,於是在修復時,補強鋼樑,並且為了延續軍公建築的概念,設計上保留原有的金屬感和粗曠質感。
其實,中正堂並不算很古老的歷史建築,但是仍保留空間的記憶。所以我們改變中正堂的外觀立面、屋頂牆磚用補丁的,拆掉天花板讓芬克式桁架鋼樑外露,二樓閣樓裡的電影院放映室磚牆不上漆,都是希望使用者可以清楚接觸房子部分老原貌。改建為圖書館,需要好的採光,再加上原本東牆面的木製雨淋板嚴重毀損,因此拆掉雨淋板,改成採光窗,空間就有明亮感。
修復中正堂的概念不是「復原」而是「補充」,也就是盡可能保留原來樣子,增加新的功能,符合現代人的生活需求。歷史建築未必只有凝結時間的意義,其實建築是走向未來的,三、五十年後的圖書館未必是現在的樣子,會有新建築團隊進入改變這個空間,但是都不會傷害到建築本體。
在開工前,我們曾經對中正堂附近居民進行調查,多數人對這裡的記憶是看電影的場所,而不是眷村文化。「看電影的地方」是最真實最常民的生活寫照。只是建築不能一直停在記憶裡,現在中正堂變成了圖書館,來閱讀的不少是學生、年輕朋友,假日則是親子活動休憩的場所。我們增建了小型放映廳,週末也會放電影或是辦講座,讓中正堂仍保留電影院的樣子。
賦予新生的歷史建築,應該要能夠跟更多世代溝通。所以中正堂在書架和閱讀空間的規劃上,和傳統圖書館將閱覽區與書庫分開的作法有所不同,很多書架只有桌面高度,兩旁都有椅子、檯燈,只要找到書,就可以坐 下來看書,甚至可以直接坐在地板上、窗台邊,就能夠閱讀。一樓中央保留了電影院時期的舞台,設計成要坐在高腳椅上閱讀的弧形大吧台;二樓夾層兩側也沿著欄杆設置懸浮吧台區,有不一樣的閱讀感受。
我們相信讓設計的介入轉化為空間的一種全新認識,串起社區與公共建築間的臍帶關 係,中正堂會讓老中青三代居民產生新的集體記憶,而不是停留在眷村文化保存。▍
八德中正堂現為桃園縣八德市立圖書館大湳分館
地址:桃園縣八德市重慶街53巷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