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記憶中
那片倒映山林的梯田
一次農事體驗 嵩山百年梯田復育計畫

為了守護家園回郷修復梯田
新北石門的嵩山社區梯田,是昔日居民利用陽明山的火山岩堆砌而成,距今已有百年歷史。因水源來自於陽明山國家公園保育區內,擁有良好的水質與土地,但是農作產值無法支撐一個家庭的生活,漸漸地造成人口外流,土地荒廢了近 20 多年。
近年來,在當地有心人士的號召下,嵩山社區的居民一同參與農業再生輔導,著手修復梯田,種植千歲米及各種作物,逐漸恢復兒時記憶中,稻穗搖曳的景象,青年農夫也逐漸回流。現在更開放一般民眾參與各式的農村體驗,讓都會人體驗農耕的辛勞與樂趣。
從臺北出發,沿著臺二線濱海公路往尖山湖的方向行駛,可以同時看見高聳的山坡與綿延的海岸線,風將海水的鹹及新鮮的青草味混在一塊兒。旁邊的景色不知何時開始,從綠油油的山林,變成了層層疊疊的石塊,沿著蜿蜒的道路往下望,一片片的梯田綿延不絕,錯落在山谷中。這樣壯麗的美景,距離熱鬧的臺北市也不過一個半小時的車程。
但 20 多年前這裡可不是這樣的,梯田耕種雖有著百年的歷史,但隨著經濟轉型,社區裡的青壯年們一個個移往都市生活,在人力不足的情況下,田地逐漸荒廢。
曾經離開故鄉,在外工作好一陣子的江榮川,在退休回到家鄉時,發現記憶中那片綠油油的稻田,與泥土混合的稻香都已不復存在,開始號召嵩山社區的居民們,一同參與政府的農業再生輔導,希望能夠找回那消逝的梯田美景。
江老先生帶領當地十多位,高齡七、八十歲的老人家組成「農事隊」,從秧苗開始培育,栽種純種的千歲米(註1),也吸引越來越多的青年農民回鄉接手。除了農事隊,還有社區裡辦理婚喪喜慶時,幫忙表演助陣的鑼鼓隊,以及負責關懷社區獨居老人的志工隊,逐漸凝聚了居民們的感情。
社區裡也開放像企業、幼稚園的小朋友們,參與團體農事體驗,一同接觸土地,感受農耕樂趣,像是插秧、割稻,挲草(註2)⋯⋯而我參與的農事體驗,任務就是清理農作物的敵人——福壽螺。一般農夫為了快速地杜絕福壽螺,會噴灑農藥,但同時也會破壞土地。這裡強調不灑農藥,不施化學肥料,農民們不辭辛勞地一個一個撿,只要離開潮濕的水田中,福壽螺就會自然死亡。
於是我們一群外行人,著雨鞋,戴著手套,拿著撈網,全副武裝地深入梯田中。第一次下田的我,一腳才踏進田裡,雨鞋便陷在土裡動彈不得,手套既悶熱也無法阻擋泥水,用網撈還不如手撿得快,不到一會兒的時間就放棄裝備,「卸甲」歸田了。撿福壽螺雖然不難,但卻相當耗費體力,才開始沒多久,腰便開始痠疼,倒是一旁參與體驗的小朋友們滿身泥巴,像是尋寶般開心地又跑又跳。
而辛苦總是有代價的,兩個小時過後,水田裡又恢復了它清澈乾淨的樣貌。志工隊的阿公阿嬤們,還準備了好吃的紅豆芋圓甜湯。聽說以前農忙時,如果自家忙不過來,會請鄰居們來幫忙,結束後,農家則做些米苔目、草仔粿、湯圓等自製甜點作為答謝。吃著甜滋滋的芋圓,彷彿真的回到那樣自給自足的農村生活。
望著清澈的田裡,想起吳志寧曾這麼唱著,「清涼的風是最好的電扇 / 稻田是最好看的風景 / 水聲和鳥聲是最好聽的歌」,還好有這群為了家鄉奮鬥的青年農夫們,讓這片使人能靜下心的田園風景及珍貴的稻米作物得以保存。●
註1:選用日本的越光米品種。嵩山因參與種植的老人家年紀加在一起超過千歲,而取名為千歲米。
註2:閩南語,音ㄙㄜ ㄘㄠˊ,意為除雜草。
文、攝 吳亭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