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裡的西瓜
有甜也有家的滋味
一種作物 西瓜

約莫每年四月底到五月間,是濁水溪溪底西瓜生產的季節,在臺 61線公路兩旁的西瓜小販,大多是一群自產自銷的瓜農,來自於雲林鄉間。
西瓜是我家每年必種植的農產品,全家人在農曆過年前後冒著寒冬涉水種瓜,辛苦照料數月等待採收。採西瓜最好的時刻是一大早,我總是在天沒亮雞未啼,便跟在爸媽屁股後,到田裡尋訪熟了的瓜兒。
老爸是最棒的選瓜手,別以為瓜兒大了就可以把它摘下,它們可能還沒成熟。目視瓜兒的大小重量與體型、拍拍它是否能發出清脆的響聲,都是挑選甜瓜的重要步驟。強摘的瓜兒不甜,差個一兩天採收都會影響果肉的甜度與瓜內的含沙感。
老爸選定後,會與接瓜手老媽雙人合作,選瓜、接瓜,兩人的手一拋一接,默契溢於言表。摘下的瓜被放置於田埂邊,等待龜速小鐵牛車(註)來載送,老爸駛著車在田邊繞啊繞,等著將四散的西瓜聚集起來。一部分的西瓜封箱後請貨運行送往北部銷售,把另一部分立刻可食用的瓜兒帶回家販賣。

我家的門口就是販售西瓜的主戰場,每到此時總會看到西瓜旁寫著大瓜一斤 XX 元,小瓜一顆 X 元的大看板。因為老家位於工業區的聯外道路,是附近從業人員上下班,和地方媽媽接送孩子與買菜的必經之路,他們都會順道停下來買顆消暑的西瓜。
老爸是個害羞的農夫,對於大聲叫賣這件事,一直無法勝任,但他可以挑出又甜又好吃的西瓜;老媽是個為母則強的女性,為了三餐願意用盡心力獲取收入。因此吆喝眾人、找客戶買瓜向來是老媽的任務。
有一年,老媽看準遊子回鄉過母親節的商機,帶我們到隔壁村落賣瓜,碰巧我當天帶著相機,便用買西瓜送沙龍照的宣傳方式,意外打中婆婆媽媽的心,獲得好業績;平日老媽出門買菜,總會從巷口聊到巷尾,跟附近小販達成協議,你買我的瓜,我買你的蝦。年復一年,街坊鄉里間溫暖的互動和隨西瓜而累積的生活回憶,成為我生命裡珍貴的痕跡。
每年此時,總會期待自己能回家,拖著行李箱帶回又甜又沙的西瓜,就是想把家裡的瓜兒帶來吃。或許大家會覺得我很傻,臺北處處賣瓜,為何還要費盡心思吃家裡的瓜?原因無他,因為這就是家的味道。●
註:農務機械車,用以協助採收、搬運作物。
文、攝 許育銀
許育銀 雲林人,中學時離開家鄉出外念書。定居臺北多年,對雲林仍然十分依戀,希望透過走讀故鄉的點滴,拼湊出自身的幸福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