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離家非常遙遠的國度,被他人問起:「你為什麼會來到這裡?」該怎麼回答呢。
來自日本的短篇小說《海鷗食堂》大抵是這樣開始的,作者群陽子將三位日本女性置放在遙遠的芬蘭,不同年齡、不同時節的出發,彼此擁抱著不同的故事,卻在因緣際會下不約而同地在異國街角的小餐館相遇。海鷗食堂這一間小餐館真切地存在於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小說自2006年被翻拍成同名電影,作為拍攝場景的咖啡廳便將這個名字保留下來,以質樸而美味的食物,持續溫暖當地人的心。
「那間新開的店,你去過了嗎?」在赫爾辛基的街道上,大家紛紛聊起不久前悄悄開張的店面:門口沒有招牌,僅寫上小小的日文「かもめ食堂」與芬蘭文「ruokalalokki」,裡面總有一個東方面孔的嬌小女子,獨自將店內環境打掃得一塵不染;來自日本的幸江,是店主兼廚師。自日本來到芬蘭開了間日式料理店,芬蘭人對於陌生人其實並不友善,對於幸江店內販售的日式飯糰也不熟悉。直到某天,芬蘭當地的哈日族年輕人湯米為了向幸江請教日本文化,走進店內點了第一杯咖啡;接著,又陸陸續續出現了來自日本的綠與正子,她為了擺脫過去的生活而來到芬蘭……
閱讀《海鷗食堂》像在深冬裡品嘗一碗味噌湯,味道甘醇順口,卻含有一些細小的魚刺,倘若稍不注意,就可能哽在喉嚨。不繁複的單線故事中,「飯糰」扮演了銜接整個故事的重要角色(也許該說菜色),是幸江自日本帶來,絕不肯向芬蘭口味妥協的家鄉味道。我猜想,也許作者在「這碗湯」裡悄悄地放進了刺,她隱約想表達的是,每個人心中都有屬於自己的一道料理,而那道「飯糰」,是人在脆弱的時候會掛念的遠方,也許和家人之間不和睦,內心卻有著比海還深的牽絆。
人的過去難以擺脫,融入異地從來都不容易;也許無法在芬蘭成為多麽了不起的人,但認真地為了每一天而活,大口咬下親手捏製的飯糰,海苔包覆著軟硬適中的米飯,有梅子和柴魚兩種口味。最後也許會發現,要保持平凡的幸福,其實一點都不難哪。
(圖片取自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