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鳶】漫天枝葉繁花 溫柔陪伴一杯咖啡的時間

Cover story   Coffee, Please

 楊芷菡
 簡子鑫

李濟章 在城市裡曾以遊牧型態做過很多類型的工作,發現唯有花草能療癒自身。期望能藉植物與花去貼近人的生活,滋養源源不絕的能量,現為「花疫室」、「黑鳶」負責人。

 

11

試著想像,在銅牆鐵壁的水泥叢林裡長滿了植物與花,會是什麼模樣?原本萎靡不振的生活狀態,因與大自然共生而獲得能量,彷彿一個棲身之所,容納了每個在城市裡流浪、徘徊的生命,對我而言,「黑鳶」就是這樣的所在。

我從小就不愛念書,也因為好動,無法專注在同一件事上太久,學習新事物的速度很快,但也因此對每件事總抱持著三分鐘熱度。就學期間做過很多類型的兼職工作,人生的第一份正職便是到花店上班。單純地僅是喜歡花,卻因與花草朝夕相處,讓我重新認識它們的姿態。

從事花藝和在餐廳做事一樣,必須先學會蹲點,才有可能慢慢接近理想的位置。跟在設計師身旁學習,做了很多雜活,每當設計師休假,我就加緊時間練習。待了約莫兩、三年的時間,些許倦怠之際我轉而跑去做了酒吧、咖啡廳的工作。

本不缺乏咖啡的生活,卻因待在咖啡館工作滲入了細微變化。每天在吧檯沖煮咖啡,嘩啦嘩啦的豆子聲響,將咖啡豆細細磨碎後以義式咖啡機沖入高溫熱水,嘶嘶地用蒸氣打出綿密奶泡,倒進咖啡杯後聞香,親自品嘗咖啡,確認有無走味。日復一日,從過程中慢慢理解產地和烘豆品質與一杯好咖啡的直接關係。

 

12

 

在咖啡館練了基本功,我踏出吧檯,循著直覺又回到了花店,從設計師身上習得察覺美的感知能力,自己重新組合,嘗試透過花材去再次詮釋,沒有因為休息而懈怠,下班和休假期間我到之前上班的咖啡館教插花課。從教導身旁的友人們開始,直到上課的人數越來越多,讓我有了想要個人工作室的念頭。

在咖啡館老闆的引介下,我找到「花疫室」的位址。一個人打理店面,結合咖啡館型態,在一樓手沖咖啡,餐點則送上二樓,到了授課時間,就在三樓與學生們進行互動。隨著愈趨緊湊的課程和接踵而至的人潮,坪數有限的地方容納不了用餐與上課的人數,希望能提供更舒適的空間,也為擺放更多花草,便有了第二間店「黑鳶」。

不同於花疫室俯瞰街區的行人與熱鬧,從大馬路走進巷口,拐幾個彎才能看見位處住宅區的黑鳶,屋宅門口一棵大樹守護著街廓寧靜,裝修時刻意不動太多的格局,只改變少許陳設,老房子裡釘上倒掛乾燥花束的棚架,牆面漆上偏藍的水泥色,燈光調得不致昏暗,帶出我喜愛的慵懶,壁面一角則以樹皮或花卉點綴,屋內隨處可見花草圖鑑。

 

一樓用餐的長桌中央特意挖空,擺放小型植栽,不定期地更換,為它們澆水,偶爾帶到中庭曬曬太陽。室外擺滿了盆栽,入門左手邊便是整面的植栽牆,小花園裡種植香草香料,迷迭香、羅勒、薄荷、接骨木、鼠尾草、辣椒……直接摘取增添店內餐食的自然香氣。

店裡的餐點沒有包裝過後的精緻,外型上看起來有點「粗勇」,嘗起來卻都是實在的滋味。樸實濃郁的番茄牛腩飯有著道地的港式風味,從小在香港生長的外婆,堅持每日細心慢火燉煮。僅管使用小山園抹茶粉去製作蛋糕成本略高,在比例拿捏上卻能表露沒有多餘添加的那份款待心意。

喝起來順口的咖啡,適合搭配每一份餐食;在味覺與餘韻上我都不太偏好酸或苦,特意選用自家烘焙的阿拉比卡綜合豆,在沖煮過後有獨特的層次香味,用這支豆子當作基底,拿鐵便是將咖啡本身的味道與鮮乳的香醇調和得恰到好處,口感細緻綿密,不小心就會一飲而盡。僅管開了店,我依舊喜歡在外頭品嘗咖啡,回到店裡後跟夥伴們分享,眾人共同檢視討論並調整基本的咖啡品質。

學生們平日裡匆忙,週末則端著咖啡到三樓愜意地邊喝著上課,在大自然的色彩學裡尋求內心的平和。頻率上我每兩、三個月飛一趟東京採買花材,一週裡一至兩天到內湖花市挑選新鮮花束,日常與廠商洽談奔波整個上午之後,緊湊的步調在走進店裡後因為一杯咖啡趨緩。

坐在二樓工作臺,隨著咖啡香和音樂進入另一個世界;專心製作打樣訂單商品,回覆粉絲專頁,準備花藝證照考試,幫客人包裝花束,偶爾感到煩悶的時候,就到一樓戶外庭院透氣澆花。望向屋內,看見客人們開心地聊天,花草是這麼地與每個人貼近。在植物與花的環境之下,大口呼吸。從來沒想過,自己的生活可以是這個樣子。●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