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巷弄間
聽婆婆說眷村裡的故事


一個時光眷戶 花蓮介壽新村


04




花蓮老眷村裡的村落再造


介壽新村是花蓮市十個眷村中,唯一還能見到原有建築群的村落。原為日本軍官住宅,二戰後安置洪水災民和撤退的空軍家眷,四排獨棟日式平房容納近百戶人家。數十年來經歷眷戶遷出頂讓,眷改時期大搬遷,現今村內尚有30多戶,包括後續頂讓和近年在此租屋的學生、外國朋友。

村子旁的菜園是早期太太們栽種地瓜葉的園地,住戶陸續遷出後由歐陽婆婆照料;屋舍圍牆上有著村民生活史的彩繪,連同邊間重新修繕的一戶日式平房,日後都可望成為青年移住,村落再造的起點。




在花蓮美崙山的幹道縣府路旁,拐一個彎,走進已靜靜佇立80 年的介壽新村。聽村裡長輩們說,這裡是日本軍官的住宅;民國34年,二戰結束後兩位軍官留下來協助移交事宜,每天騎著馬經過眷村到松園別館上班,這是他們在臺灣最後一段時日的工作。

民國35年南濱大水,海水和政權隨後安排了這裡的第一代住戶。花蓮「水上人家」溝仔尾村落一夕沒頂;十戶人家在討海人預言般的指引下躲過洪災,被安置到當時空下來的這群日式平房內居住,也協助照護環境和房子。



20161103 162019


接著是國軍大撤退,空軍家眷被安排住進來,每間獨棟平房再分隔成兩戶,村子裡一時湧進百戶人家,自家後門貼著鄰居廚房,雞犬相聞;每月等著配給的貨車,撕下幾格糧票,換米油糖等物資,晚餐敞開門大家一起吃。有的孩子問爸爸在哪工作,媽媽就指著空中的戰機說爸爸在天上。就這樣,一晃眼半輩子。

時間催著他們的孩子長大,住戶們有的搬出了,有的像玩大風吹,嫁人或返鄉後搬到村裡另一間房;第二代的教師、公務員眷屬移入,現在租賃的藝術學院生和外籍人士是第三代。有些平房間多了竹籬笆,然後是一道道空心磚牆。

這是一個適合漫步,緩緩交談的村子。入口處立著一堵紅磚牆,鑲著紙飛機形狀的鐵牌和一張軍卡車配給的老照片。再往前走,白底牆面一路延伸,彩繪著 「1949」、船舶花蓮港、天上飛機、村裡竹竿曬臘腸與爬牆玩耍的孩子……各種眷村生活的樣貌。這是村裡田大姐花了一個月時間,畫出的介壽村小歷史。



IMG 9160


一面跟著這些躍然牆上的故事走向村子深處,一面也別忘了看看另一端的菜園。 第二代移入的歐陽婆婆每日耕耘,在這裡照看著菠菜、地瓜葉、桑葚……這塊菜 園曾經是眷村部份婦女的副業,到今日仍然孕育著不同的作物。

若想在村裡和被遺忘的時光對話,不妨走到底,沿著前方階梯直上,可以窺見最後一排,每家過往的後院。在村子的另一端轉身,第一條巷子裡群居著最早搬來的曹、黃幾戶人家。如果想多聽聽關於介壽村的故事,記得在遇見曹伯伯或黃大哥時打個招呼:他們心裡放著一張村子的地圖,記載著哪一戶住著誰,從哪裡搬來,後代往何處去,在每天鄰居的閒聊之間翻修。

回到村子口,是一間整修中的平房,田大姐的老家;村裡的日式建築抵抗著時光和牆瓦的剝落,目前正爭取各方材料重建,希望能為房子帶來全新的風貌。往後這間房子將成為一個基地,連接著駐村創作,參與菜園工作的青年,和人們比鄰而居,巷子裡擺桌共食,回到對月小酌的樸實歲月。來到花蓮,不妨到介壽村裡走走,與人們聊聊天。也許大歷史慢慢淡忘過去,但我們會記得。●





文、攝 譚凱聰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