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弄堂裡的小歐洲


一上海街區 田子坊文創園區


田子坊文創園區現在是各地藝術家的工作室聚集地。
田子坊文創園區現在是各地藝術家的工作室聚集地。


張愛玲筆下的「東方明珠」── 上海的城市面貌一直在改變,每次走訪探索都會有新的發現。除了外地人必訪的外灘、新天地等景點外,以老上海弄堂修建出來的「田子坊」,有著強烈的衝突與新舊融合,成為重要的文化地標。

在地鐵「打浦橋站」下車,出口對面便是田子坊。斑駁陸離的紅磚黑門小弄堂裡,即使已被政府收為規劃地,仍有不少老上海住民,自顧自地維持生活作息,無視於觀光客的打擾,大剌剌將全家人的衣物晾在陽光微風下,看在外地人眼裡卻有一種祥和寧靜的市井生活感。

初訪田子坊,狹窄的巷弄裡,一間緊接著一間不同形式的特色小店,小店之間還穿插著一家家餐廳酒吧,不少餐廳還將鋪好漂亮桌布的餐桌搬到室外,將一方方體面隆重的用餐空間,就在窄小的巷弄間布置妥當,白天可以坐下享受豐盛的早午餐或啜飲一杯咖啡,到了晚上卻又搖身一變成為紅燈閃爍的酒吧區,因此有人形容這裡是上海的小歐洲。

田子坊座落的泰康路,原是上海打浦橋地區的一條小街,1998 年上海政府開始實施特色街的工程,讓原本的馬路市集煥然一新,先是吸引文化發展公司、著名畫家陳逸飛、爾冬強、王劼音、王家俊等藝術家進駐,讓原來默默無聞的小街吹起藝術風,搖身成為藝術文創兵家必爭之地,之後陸續有國際知名的藝術家、攝影師、工藝家、設計師等,紛紛到此設據點。

巷子裡有一座五層改建的廠房,在五千平方米的空間裡,有十個國家與地區的藝術人駐點,門前立著十根旗杆上飄著十個不同國家的旗子,像在開一個小型的國際藝術博覽會,所以這裡隨處可見到此掏寶的外國臉孔,以及拿著單眼相機的攝影者,錯綜複雜的巷弄有著讓人一探究竟的魅力。

小店裡的店員普遍看起來有文化,善於做買賣,用不卑不亢的姿態讓交易成為愉悅的事。有人對於田子坊過度商業化的方式不太認同,但我覺得無傷大雅,就像台北的華山文創園區或松山菸廠,幾近凋零的老街區經過有計畫地修建與改造,成為一個乾淨多姿、又別具豐富藝術氣息的生活空間。

田子坊的中西交融,代表新舊混雜的上海,給人矛盾與衝突並存的感受。就像已經定居上海的台灣朋友帶我探訪一家只有在地人才知道的影碟販售店,這裡有最新的好萊塢電影、珍貴的藝術老片、各國經典的影碟,便宜的價錢連外國人都大為驚豔。至於這些包裝精美的影碟品質如何?是不是合法授權?我的朋友聳聳肩直言:這要靠運氣。逛一趟田子坊,也許會失望,也許會讚嘆。但堅守傳統無畏創新,這是我眼中的上海。▍





文、攝 林珮芸



林珮芸 在英國念了戲劇碩士,看戲、寫作和登山是這輩子最愛的事,於長野縣成立生態旅遊工作室,推廣環境教育和生活美學。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