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觀察室|展覽】走進白色空間 望見一片《孩子的海洋》

 

圖3
日本藝術家景山健以河流匯流至海洋的主題創作壓克力畫作,他特別強調,此系列作品會隨群眾在展間的位置變化而呈現出不一樣的風景,想邀請大家尋找自己最適當的位置,一同思考澎湖的定位該為何、澎湖博弈是否恰當。

 

面對海洋,直覺都是奔向前的。我曾在臺灣離島的機車後座上,遠遠看見緩慢起伏的海洋,在夕陽餘暉下粼粼著綿長的微笑。

卸下鞋帶的鬆綁,讓雙腳浸泡在澄澈的海水之中,任憑沙隨波逐流,又從腳趾的隙縫溜走。腳下的一切盡是大自然幾千年前產下的恩賜。「我們都是海洋的孩子。」再一次聽聞海潮的聲音,是在學學文創的白色空間裡,我看著《孩子的海洋》的環境裝置藝術展,眼前是一個急待處理的議題。第二次澎湖博弈公投即將到來,許多熱愛澎湖的藝文人士感到憂心,於是藝術家林舜龍等人發起了《孩子的海洋》環境裝置展覽。

 

圖2
出生澎湖的人文攝影家張詠捷的系列攝影作品,以黑白照片呈現澎湖人生活的自然面貌,展間的動線設計讓人彷彿與攝影師的眼睛同遊澎湖。

 

策展人林育世說:「我想,如果把台灣人像剝洋蔥一樣剝到核心、他就是一個澎湖人,而再把澎湖人往內深掘,他的核心就是海洋。」藝術家們透過人類對海洋孺慕之情的層層書寫,盈溢成為擔憂下一代生存環境的聲聲低喃,最終回歸人類自我認同的深刻覺醒,與每個人內心那無可退讓的價值。澎湖的海風烈日,有攝影師張詠捷利用相紙紀錄其原味純粹;彼方的落日潮水,日本藝術家景山健以壓克力畫作替澎湖紀錄地細膩隱微。藝術的創作形式不同、背後的動機卻全都指向相同的悸動。

 

圖4
藝術家林舜龍與導演林建享共同創作的影像作品「世界的孩子」,以影片形式紀錄澎湖與瀨戶內海兩地的地景,象徵海洋無國界。

 

而距離澎湖兩千公里外,同樣有196個孩子正在瀨戶內海的海平線上殷殷盼望,正看向各自所屬的遠方家鄉。這些孩子是由林舜龍先生以海砂和著黑糖、糯米等自然素材製成的藝術品,他們的臉龐帶著笑顏,身體卻正隨時間、隨潮水一點一滴消融,就要化為塵土。而其體內都被放入一朵玫瑰、一塊寫上了經緯度的漂流木片,當這些立像消失殆盡的那天,也許他們才真正回到了故鄉的懷抱。

生於海洋的孩子們,時間久了,眺望家鄉的眼神也許無可避免地會漸漸混濁。找個時間看看海,毫不猶豫地奔向前,讓海洋淘洗心靈。它總是一如以往地迎接著我們,如同父母總會永遠在家門口等候久離的孩子。

 

展期:即日起至11/20(日)

票價:展覽免費參觀

 

 

好-03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