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講氣派
和家人一起煮大餐吃
一頓晚餐 在丹麥過聖馬丁節
文、攝 嚴葳
最近人在丹麥,不在首都哥本哈根,我不喜歡大城市;而是在一個像鋪著草皮緩丘的鄉間住著,在這裡的日子每天平凡地過,沒有熱門景點虛張聲勢,於是能更清晰地看見丹麥何以連年當選「最幸福國度」。
借宿的家庭裡有台灣媽媽、丹麥爸爸,還有一個可愛女兒,我來這裡跟他們一起生活,依著季節節慶吃吃喝喝,也幫這位媽媽拍攝各式丹麥菜餚,準備製成一本傳承丹麥奶奶美好手藝和生活智慧的中文食譜書。
每年的11月11日是聖馬丁節(St. Martin’s Day),是歐美天主教國家大多會慶祝的節日,而11月10日在丹麥稱作Mortens Aften,是聖馬丁節前夕的意思,類似聖誕夜的概念,這天晚上大家會聚在一起吃烤鴨大餐。
吃烤鴨的典故有點逗,據說馬丁是個品德優良的大聖人,但生性謙虛又內向,有一次在被推選為大主教之時,實在太害羞了,就躲到一群鵝裡面,結果鵝們呱呱大叫害馬丁暴露了行蹤,所以最終仍被拎出來成為大主教。從此以後,不知是人民為了慶祝喜獲聖人,還是馬丁為了報復鵝們大嘴巴,到了這天,就要把鵝烤來吃,對,本來是烤鵝的,但據說大家發現烤箱太小很難把鵝塞進去,所以就倒霉到鴨子了。
聖馬丁前夕這天,我們去丹麥爺爺奶奶家吃晚餐,爺爺要烤鴨給大家吃,午後天還亮著風還微涼,先把烤爐架起,坐下來杯啤酒,啤酒乾杯後,擠進廚房看爺爺把鴨子拿出來,洗洗搓搓抹上鹽巴,肚子塞進蜜棗和蘋果然後縫起來,放著醃的時間大家又坐下來,熱一盤圓滾滾的雞蛋糕,撒糖粉、沾莓果醬配午茶,聊天氣聊學校聊鄰居,午茶喝完鴨子也該進爐了,等待的時間來瓶白酒、幾瓶汽水,翻開超市廣告單,大家又七嘴八舌地討論好一番,順便交換聖誕禮物的願望清單。
天空暗成深藕色的時候,幾盞黃黃的燈就點起,一小缽泡著薰衣草和肉桂棒的精油也緩緩熱開。可以來準備前菜了,今天用爺爺自己燻的火腿和麵包炒蛋疊成小塔,不敢吃燻肉的孩子,爺爺也另外準備了一小份甜蝦特餐,吃完前菜烤鴨也出爐了。
紅酒上桌,烤鴨盛盤,聖誕民謠播放,今天配著烤鴨吃的是紫紅色甘藍醃菜和三種馬鈴薯,有水煮、糖煮還有洋芋片。淋上鴨油熬成的肉汁,那鴨皮酥香,鴨肉軟嫩,吃得鹹了就切點蜜棗來配,甜鹹之間永不膩口。就這樣慢慢熱起了滿桌笑聲直到夜深。
在家一般舒適自在的意思。Hygge可說是生活品味中最棒的讚美了,不求高級不講氣派,丹麥人會喜歡的是很Hygge的小旅館,或辦的很Hygge的小派對。鮮少外食的他們,大多相邀到各自家中,一起烤個蛋糕煮頓飯,不讓時間在外頭受到商人和金錢的擠壓,他們把時間珍貴地捧回家裡緩緩地流。餐桌上手機不滑電視不開,只有燭光閃閃美食盤盤,話聊得沒重點也無妨,因為當下最重要的就只有眼裡的你和我。大概就是因為時常可以這樣確認愛與被愛,才能打從心底的天天都幸福吧。●
嚴葳 當過攝影助理、待過拍片現場,也曾在花東縱谷間流浪。最近飛到丹麥鄉間寫書、 拍照。和丹麥媽媽共同經營臉書「My Danish Kitchen」,定期分享當地料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