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過古今的那條護城河


一個街區 新竹東城門


002
東城門存在百多年,是新竹市象徵指標。


常搭高鐵路過「風城」新竹,新建樓房呼應電子科技業意象,不免油然生起這城有些硬梆梆感覺。直到初冬,由在地文化人帶領,穿梭於現代與古老交融的時光巷弄中,發現庶民生活百種風情,從中找到新漫遊樂趣。風城文化小旅行的起點,從誠品旁石橋展開。

當下文青愛造訪的象徵書店,過去曾是接生過無數新生兒的「明星婦產科」,門外大榕樹旁防空洞,承載著昔日戰爭時期的悲歡離合,眼下昇平年代,周遭景象一片祥和,尤其是冬陽難得露臉,不少居民偷閒坐在溪邊平台曬太陽。



一種街區01_主圖考慮-640x427
波光倒影生動,護城河姿態萬千。


這條溪流,是如今臺灣僅存的貨真價實「護城河」,清朝時被稱為「竹塹城」的新竹市,當時建有四座古城池,並在城外挖掘壕溝作為防禦,其中林森路至中央路段仍保留著,一度汙水滿溢、惡臭沖天,後經整治改善,並邀請藝術家美化重塑,才轉變成為目前樣貌。

漫步溪邊,觀賞溪流中彷似印象派畫作,繽紛玻璃花朵倒影與浪漫落葉紛飛意象,交疊出令人意亂神迷氛圍,一度以為走進風景明信片中,心裡響起「每座城市都該有一條河」名句,羨慕起在風城的生活。隨著設計者巧思,重溫童年踩踏跳石過溪樂趣,旅行中總能遇上驚喜。

轉個彎,來到昔日「竹塹城」僅留存下的「東門」,也就是迎曦門,如今已變成市中心圓環,放眼望去,四通八達、周邊道路呈放射狀,想往哪去都能清楚辨識。城門下的古老城牆已佇立 180 年,周邊改造為開放劇場,繼續上演著古往今來動人故事。

自東城門轉進東門市場,仍可見到傳統的擺攤,新竹米粉與貢丸湯自然不缺席,不過,最有趣的是,裡頭還藏有一座電梯,顯見過去也曾繁華一時。正當目不暇給時,已來到以販售農具為主的「古市巷」,更早前被取名為「死溝巷」,現已改名為中央路 57 巷,光是街名變遷就值得玩味 。

走進一間專門販售竹編雜貨老店,滿屋子琳瑯滿目,老闆特別收藏傳統客家大紅色迎親竹籃、古式磅秤等。再往前走,發現老磨刀戶門前,還吊掛著各式各樣刀具,穿梭狹小巷弄間,突然有種時光錯亂之感。

走逛一陣累了,最後選擇北門街「進益摃丸」作為停歇處,順便體驗 DIY 製作過程,在食物香和傳統紅磚牆環繞下,細細品嘗風韻猶存的古城滋味。▍





文、攝 葉思吟



葉思吟 擺盪於臺北與高雄雙城之間,經常處於「旅途中」狀態,走過許多有趣的地方,熱衷空間和視覺文化研究,未來想到森林中開店。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