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空間 少少原始感覺研究室
口述=曾志偉
「自然洋行建築事務所」創辦人與設計總監,建築作品「少少原始感覺研究室」獲2014 ADA新銳建築獎特別獎。
撰文=鄭雅文
圖片提供=少少原始感覺研究室、自然洋行建築事務所

「少少原始感覺研究室」的起點原是工作夥伴想以貓美術館的方式,成立流浪貓的中繼站,後來找到外雙溪半山腰上的一塊地,附近住著一些藝術家和靈修者,是個很特別的場域。但由於這裡太原始,周遭的野生動物和潮濕的環境不適合貓生活,於是轉為規劃「原始感覺」實驗空間,將平時收集到的原始元素和思考內容物件都放進這裡,成為一個讓人短暫逃離庸擾環境的研究計畫。
童年的我在帛琉念小學,每天只上半天課,下午或假日就會到海邊、山上探險,平時老師也會帶著我們到野外探險,撿拾樹枝直接搭建棚子過夜,觸目所及盡是雨林、草叢、炙熱沙灘,生活在一個脫離文明,充滿野性的世界。因此兒時在南島的生活經驗,或許間接影響了「少少」生猛而原始的設計概念。
從小我便很喜歡畫圖,大學讀了建築系,2002年成立「自然洋行建築事務所」,之後的十年,陸續往返峇里島創作。峇里島有許多國外的設計師、藝術家,從建築、室內設計到小物件的陳設,環境與空間是一種全面性的感官思考。
在峇里島也結交了來自各國的藝術家朋友,其中一位日本石雕家,有次他拿了一塊很大的石岩準備創作,結果隔年我再去拜訪他,那塊石岩還是沒有雕,我和他開玩笑說,你怎麼都偷懶沒創作呢?結果他卻回答,自己和這塊石岩反覆對話了一年,那些風雕蝕過的痕跡、渾然天成的紋路,讓自己不忍心砍下第一刀,最後他決定只在石岩的底部鑿切,不去改變石岩原本的樣子。
這件事讓我感到很震撼,之前自己面對建築時,常常有這樣侵入性的想法,在設計「少少」的過程中,人們會想要消滅大自然,例如清除樹木、蜘蛛的絲,但它是本該存在那裡的,為何要驅逐它們呢?於是我以一種很輕巧的方式去對待建築,「看得見的東西要少做,看不見的要做很多。」這也是「少少」的思維,不做太多事情去改變它,無形的思想必須想得透徹。
城市裡的房子,氣密窗等級越做越高,牆壁 越來越厚,人們做了很多事情想阻隔外界, 對世界充滿防衛;然而對山卻不必這樣,當 我們身處在大自然時,會喚起某種原始的野性、動物性,人們本就是自然界的一份子, 無需鋼筋水泥,只要一張大網罩住自己。於 是我想起了之前在工地旁搭建臨時工務所 時,所使用的農用針織網,這個媒材快速、 簡單、輕巧,很適合「少少」隱身於環境中的概念。
我們耗費了較長時間在前期規劃,建築體的弧度、曲線都要預先設想。為了避免貓抓破網子,多加了一層遮光網,並在兩層遮光網中加防水布,水會沿著有弧度的網子落下,
空氣在網子的間隙中流動,所以風能吹進來,雨卻不會淋進室內。並選擇80%及60% 的雙層針織網,讓空間中的光線與溫度不會太過陰暗或悶熱。
動線是自由而流動的,如蜂巢般,有多個入 口,並將門刻意設計小一點,人們彎腰,像通往另一個空間的感覺。隔間是通透的,利用網籃堆疊成牆,空間有穿透性,而且網籃中也能放置原始感覺的實驗物品。
「少少」的實際建設經費比一般建材少了20 倍以上,針織網搭建的時間只要一週,相當快速。建設過程也很有趣,當時保留在網室中的樹木上,有一窩小鳥正在孵化,但若封上了整片落地玻璃後,小鳥就飛不出去了, 因為這些小鳥,我們還特別延後工期。為了 讓樹木能順利生長出去,網子的洞開得有些 大,所以一樓樹下的區塊雨水會滴進來,不過我覺得這也沒關係,可以順便澆水,植物長得更好。
我很喜歡這個樹下的角落,在躺椅上,感覺身處叢林中,風吹動樹葉、貓經過腳邊、昆蟲攀爬枝幹,處於一種充滿野性的狀態。透過針織網灑進來的陽光,一切自然而和諧, 溫暖且舒適。▍
少少原始感覺研究室
www.siusi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