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017 Farmers’ Home Cuisine
藝術家農夫
種的有機木瓜
┃果然紅鄉野食堂┃

一開始想轉換跑道有返鄉念頭時,其實只想要幫父母賣賣木瓜就好。沒想到父親突然過世,硬著頭皮接下六分大的木瓜園,託我爸的福,他的好人緣讓我們得以四處請教。加上那兩年很拚命,產量很大,姊姊賣不完,於是我跟太太佳蓉也自己開車到高雄賣。
我認為既然離產地很近,就應該讓消費者吃到最新鮮、好吃的,因此我們載出去賣的木瓜都有一定熟度,一、兩天內,甚至當天就可現吃。起初客人會質疑:「都這麼黃了是不是快壞掉了?」但是木瓜會自行吸引客人,吃過我們的木瓜,就知道現採的和放久而熟成的滋味有何不同。有時候也會和客人分享該怎麼辨識木瓜。新鮮的「在欉黃」木瓜,表皮色澤較鮮亮而非死黃,且蒂頭新鮮不乾枯。該選哪種熟度與打算要吃的時間有關。如果是一、兩天內要吃的,就選熟一點、皮較黃的。
那時常常要花一整天跑三個地點賣木瓜,有回下雨,登山客都沒出來,一整車熟黃木瓜賣不出去的壓力實在太大。雖然後來順利賣掉,但也讓我警覺,追求大產量,相對要消耗大量精力與時間銷售,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之後八八風災的泥石淹掉了三分之二的木瓜園,我乾脆把父親承租的這六分地全數歸還,就跟老婆騎單車環島去了。
環島過程中在東部接觸到有機農法,這種對土地友善的方式才是我想要的。因此,回來後重新找了一塊不太大的地,運用之前跟木瓜班教工時學到的技術,和太太兩個人自己搭起防颱等級的網室,開始了有機木瓜、蔬菜,和有機米的栽種。
另一方面,我們也從媽媽那裡學到很多以食物和大自然互動的方法。在鄉下幾乎每戶人家周邊都有種菜、竹子和破布子。除了可以鮮採,我媽媽還會特別等破布子熟到黃了,才摘下來醃漬,這樣味道會比較甜。
我們是客家人,封肉是客家人辦喜事或是過年吃的料理。因為有肉有菜,煮一大鍋能吃個兩、三天很方便。土雞是買鄰里間養的放山雞,黑豬肉我們習慣跟社區裡一戶人家買,他們養出來的豬肉超有彈性,做客家封肉特別好吃。媽媽做的封肉還會放我們自己種的木瓜,肉質會因為木瓜酵素變得軟嫩,口味也有特殊的清甜,是在外面絕對吃不到的味道。
像這樣吃自己種的東西,不但自給自足,也很讓人安心,同時從摘採到料理都由自己來的過程更是無價的體驗。像我那八歲的姪女就很喜歡自己做木瓜粄,這道料理不但當早餐、點心都好吃,而且做法簡單,當作小孩的料理入門課最合適了。
想想這一切都要歸功於我父親,因為他的離開,讓我開始重新認識這塊土地。風災後有段時間比較有空,我用清淤出來的石頭和以前工廠維修剩下的零件,在蝴蝶公園做了幾件裝置,竟也因此陸續接到邀約,在美濃黃蝶祭或是田園音樂節、美濃花海中創作裝置藝術。
我現在花很多時間做生態觀察、導覽和監測的工作。雖然我不是科班出身,但是取之於土地,我認為我也該為土地付出。回鄉前我對於反對美濃水庫興建的類似事件是沒感覺的,後來偶然間參加了社區的導覽解說班,開始對生態有所認識,踏實地走遍家鄉每處地方後,才清楚知道我為什麼要保護這塊土地,並且希望透過我的導覽解說讓更多人認識這裡。▍
口述=羅元鴻、蔡佳蓉
夫妻倆一起經營果然紅鄉野食堂。2007年返鄉種木瓜,現在實行有機農法。平時身兼生態工作者、藝術創作者。
撰稿=林昀熹
攝影=蔡宗昇
┈┈┈┈┈┈┈┈┈┈┈┈┈┈┈┈┈┈┈┈┈┈┈
Cover story 017 Farmers’ Home Cuisi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