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觀察室 | 日日時光
住在巷子裡的貓

那是研究所放榜後的閒暇時光,脫離嚴謹生活的我對於鬆散日常適應良好,最多的時間就是窩在新家,聽著音樂緩慢地粉刷著斑駁牆面。11月,對於臺北而言是個可穿著薄襯衫行走於路上的微秋之日,帶點秋意的風穿梭於空無一物的房子,加點不帶溫度的日光,有點愜意,有點自由。在這樣的氛圍中,合理了一切懶散,拿起沾滿油漆的滾輪胡亂地添加了一小片色彩的版圖後,無反抗繳械投降,坐在窗邊沉浸於頹廢之中。
住在這條巷子的人屬於忙碌的生物,早早就離開居所流入繁忙的洪流,除了偶爾經過的機車,極少有人活動的軌跡,因此當我發現對巷鄰居趴在窗邊的白貓時,竟有種遇到同類的感受。不同於我的在意,白貓不是發著呆就是沉睡,對我這個逐漸貓化的生命體興致缺缺,此後吸引對巷貓咪的注意,成為我慵懶日常最困難的挑戰。


對著窗外喵嗚喵嗚叫了幾聲,便放棄用聲音征服他目光的可能性,統整了一切對貓咪有吸引力的元素後,決定找尋一樣充滿異國風情的物品──鯉魚旗。在日本,鯉魚旗是對家中男孩成長的祈福,相比之下,只是希望透過隨風飄動的魚吸引對巷貓咪的我顯得格外膚淺。雖然膚淺,卻也充滿著一種陽剛的吸引力,因此我開始尋找腦海中那飄動的鯉魚旗。
網路上販售的規格化鯉魚旗並非我首選,詢問幾間門口吊掛鯉魚旗的日本料理店,大多都是從日本帶回的道地產物。找尋的日子裡,偶然發現巷子裡有許多野貓,為了與野貓玩耍,用布料製作了一條藍色的魚,本想就此將它掛在窗邊,但塞滿棉花的身軀並無法達到飄動效果,對巷白貓一定對於這條死魚提不起勁,因此放棄。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去,我的窗戶始終沒能掛上那條美麗飄動的魚。

隨著淡藍色顏料漸漸地覆蓋了整個牆面,身上的衣物從薄襯衫轉換成帽T,鬆散的日子也步入了尾聲。過年後外公住院,病房在車水馬龍旁的15層高樓。陪伴外公時我也常常看著窗外,距離讓景色變成細小的存在,豆大的車輛,小如螞蟻的行人,更不用說路上的貓咪,那一定是微生物般的存在,日子久了,也漸漸遺忘了我那短暫相處的同類。
外公離世後,忙碌的日子轉而投入研究所的學習。某天朋友拿了一袋物品給我,說是我一直想要的東西,回到家打開包裝,裡面放著五隻色彩不同的鯉魚旗。我走到窗邊掛上兩隻鯉魚旗,看見對巷白貓老樣子地發著呆,心中莫名一股暖意。「同伴,謝謝你持續守護了這巷子的慵懶日常。」
文、攝 王建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