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衛與傳統並存的
香港文創力
一種城市 風情港島小區
香港,一個距離台灣不算遠的地方,飛行時間大約 80 分鐘,吃完飛機餐差不多就準備降落了,甚至比高鐵北高通行的時間更短。這裡除了在文化背景上和台灣有一些程度上的默契之外,也是通用繁體中文的地方。這回藉空檔流連港島四天,卻看到了和幾年前造訪時截然不同的印象。
一位嫁到香港的友人曾說:「要真正體驗香港,還是得到中環才算見識到。」中環,國際金融中心與摩天大樓匯聚之處,但沿著山坡踩著石階上去,在荷李活道的週邊,有歌賦街上的 NOHO 區、和太平山街附近的 POHO 區是新興文化創意街道。一路綿延到上環的這塊區域,咖啡店、時裝店、蛋糕訂製店、個性餐廳、設計家飾等風尚店鋪林立,就錯落在老樹旁小吃店與人氣老店「九記牛腩」之間,每家店鋪的展示,就像一個個獨立的品牌宣言,各自伸張語言、表述立場,看得目不暇給,且視線畫面裡是愉悅和諧的,老式商號與時下店家共存,在上下坡與石階緩步之間,彷彿進行一場流行脈動的洗禮,整個街區如同一座活的「當代藝術館」。
香港式的時髦味有她獨特的樣貌,過去英國殖民的色彩、亞洲國際金融中心的角色、廣東人文化、以及華人背景下的混血基因,造就最前線時尚感之外,還帶有些 Edge,這幾年在文創與本地設計的交互加持下,人文創意風情更加顯著。NOHO 區的「Homeless」是香港十分有名氣的家飾店,開業已十年,
全香港有 8 間店,旗艦店就位在歌賦街上,甚至聽聞當地人說:「在香港要挑家具一定要到 Homeless 看看。」「WOAW!」則是街上的另一個亮點,這是一家 Concept Store,有許多獨家代理品牌,商品含括潮流配件、設計玩意到電子用品等,「The Herschel」背包、「Revé by René」太陽眼鏡,和「Jean Michel Basquiatx Komono」聯名的手錶這裡都找得到。
往上走一點路,也可以說爬完不少石階後,就會來到 POHO 區,這區的永利街上,完整保留了 50 年代四層的唐樓建築群,過去是有大約 30 間印刷工廠的老區,一樓做工廠,二樓以上當住家使用;目前只剩下兩家尚存,且因為是車輛無法駛入的巷弄,加上周圍有不少樹木,因此在一片喧囂中保有一襲寧靜的步調。咖啡店「Common Ground」由兩位從美國留學回港的兄弟 Caleb 與 Joshua 開設,專職餐飲企劃及做過美食節目主持,與撰寫飲食專欄,慧眼獨具選在這裡落腳,室內飄著咖啡香與設計師選品點綴其中,室外大樹旁就直接豪氣放上懶人沙發,客人與友人就在石板路與自然風景的襯托下小憩,看見難得的愜意。
鴨巴甸街上的「PMQ 元創方」是今年四月才剛開幕的香港創意產業中心,是政府特別改造 1951 年的前已婚警察宿舍,也是前中央書院的校園,屬三級歷史建築,共有 130 多個空間單位,藍白色門窗、樓梯皆保留原有顏色式樣,裡頭進駐各異其趣、極具特色的各種工作室加店鋪,以優惠的價格出租給個人或設計公司,讓他們能一方面工作同時也展售自己的作品,直接和顧客交流。週末不定期會在中庭廣場舉辦展覽、音樂會、市集等活動,這裡已經成為聚集香港新時代設計勢力的舞台,花一個下午在這裡還不一定逛得完,但想直接掌握香港的文創能量,來這裡走一遭絕對收穫滿載。 ▍
2014 香港有意思
www.discoverhongkong.com/tc/
曾虹琳 一直以來從事生活設計類的雜誌編輯工作,沈浸在做雜誌辛苦後的快樂中。盡力保持天真希望藉由雜誌,讓世界變得更好的白日夢。
文 曾虹琳
攝 趙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