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對話 創作背後的故事總是有著汗水
撰文=李書嫻
攝影=張界聰

Q:請分享藍濃工作室的由來?
A:最早的點子源於創意市集的遮陽布,我們希望將淡水文化與攤位風格結合,也發現藍染曾為淡水重要出口品,興起透過藍染產業復育淡水老街的想法,除了創作藍染遮陽布,也著手建立藍染工作室。工作室以藍染意象定名藍濃,而「濃」字也和當地曾產茶特性相關;茶的香味濃郁芬芳, 也有復興文化的背景,「濃」字更與淡水街坊濃厚人情的氛圍呼應。藍濃空間特殊之處也取自夥伴多元的背景,創業夥伴DDT擅長塗鴉,負責藍濃 工作室的設計與創作品開發,共同努力給淡水藍染文化賦予新意義。
Q:怎麼製作藍染圍巾呢?
A:藍濃師承至南投工藝所學習藍染的前輩,他教授我們以棉和麻布浸泡水中,透過吸水的布料,在浸泡染液過程產生更多留白效果;後來發現以手撕法棉布更能保持棉布邊緣的自然效果,之後依照想要的花紋對折棉布,以棉線綑綁彈珠於棉布上,或採雲染、蜘蛛絞染等彈性綁法,將綑後的棉布浸泡染劑,最後讓浸泡染液呈現綠色的氧化還原成藍色,晾乾靜置後,產生符合我們理想風格的圍巾。

Q:藍濃圍巾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嗎?
A:藍染的創作品常被定位為不可預測花紋的特 性,但我認為透過棉或紗的綑綁方式、控制浸泡過程的次數,藍濃可以做到預測創作品大方向的花紋與顏色面積;透過重複性的綑綁和染製法,藍染花色能不斷堆疊和印染,當做出少見的繁複層次效果時,也是我們創造藍染新形象,讓大家對淡水文化改觀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