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展覽 少少醒少少睡
口述=黃偉倫
熱愛藝術的創意工作者,曾留學於美國、日本早稻田大學就讀MBA,為藝術資訊網「草字頭」經營者。double-glass.com
撰文=鄭雅文
圖片提供=草字頭、少少原始感覺研究室

人的一生,睡眠佔了三分之一的時間,若一位90歲的長者,換算下來就是睡了30年的光陰,聽起來很驚人吧,然而大家卻很少討論睡眠。於是我和「草字頭」的夥伴策劃一場關於睡眠的展覽,我們邀請了以夢境為創作靈感的藝術家Kustaa Saksi,在位於臺北外雙溪半山腰上的「少少原始感覺研究室」展出,從藝術家的視角,體驗夢境。
來自芬蘭的Kustaa,和爺爺感情很好,爺爺有嚴重失眠症,而自己也遺傳了輕微的失眠症,在半睡半醒間看見夢境的幻覺影像,動物身處在奇幻的圖騰中,眩目而迷幻。為了忠實呈現夢境中的畫面,Kustaa 自2013年開始發表「Hypnopompic」系列作品,以18世紀法國查卡提花織機技法(註),融合安哥拉馬海毛、羊駝毛、棉、金屬合成纖維等材質,自由調整織品的粗細、鬆緊,型塑3D的錯視效果,編織充滿自然野性的織品。
我覺得「少少」是一個很適合睡覺的空間,微濕的雨林、蟲聲唧唧,山腰上林蔭環繞,建築體以農用針織網構築,身在室內,卻可以清楚地聽見外面的聲音,雨聲規律地打落在天花板,側邊的風吹來,讓人感到很放鬆,這樣一個容易入眠的空間,和我們這次的展覽概念相當契合,Kustaa也將在這裡入睡,實地創作出屬於這塊土地的夢境。
其實我從未看過一個空間可以容許這麼多蜘蛛網存在,在「少少」卻能看見綿延纏繞的白色蜘蛛絲,就像一襲美麗的白袍,這讓我想起了Kustaa有一張滿是蜘蛛的作品,大大的蜘蛛攀在掛毯上,如同場地這般與自然共生共存的樣貌。
在Kustaa夢境中常出現的動物、昆蟲、魔幻線條,也許來自他兒時的記憶裡,Kustaa童年時曾去芬蘭的冰原中滑雪,雪白的叢林、結著冰的海邊、樹、石頭、整個小島佈滿雪和冰,還有北方的極光⋯⋯這些景象一再重現,也讓他的掛毯作品充滿蓬勃的生機。
掛毯在寒冷的歐洲國家是很居家的用品,他 們會將它掛在牆上,像是畫作一般,是裝飾 習慣的一部份,也具有保暖、吸收空間濕氣
的功能性。所以我們希望在看展時,人們也 是很放鬆的狀態,感受作品自然巧妙地融入 空間中,一邊欣賞、一邊自在地感受環境。
展覽中也將安排夢境音樂會,由兩位駐地音 樂家Jun與陳沛元擔任「引夜/夢人」,來 自日本的Jun演奏低音提琴,陳沛元演奏一 種澳洲原住民的樂器Didgeridoo,他們相信 吹奏Didgeridoo可以通往祖靈的夢的時空。 在每天太陽下山、入夜前,聽見Jun的琴聲 和沛元的號角響起,象徵著把太陽送走、夜 (夢)神引出。在Kustaa編織的夢境場域 中,就像共同體驗一場春季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