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下專欄
攝影.撰文=羅文傑
曾製作「知名」旅遊節目現任「不知名」美食節目製作人從小就胸無大志,長大之後,一度想要假藉工作名義到處旅行,後來發現工作終究是工作。

好像以前作文都會說:「時間像是太陽一樣有腳,會悄悄的爬,一不小心就溜過去了」。但是在香港夏銘記,「時間」就像被莫名其妙地被「凝結」住了。
第一次進去夏銘記的廚房,同行的朋友手上提了一杯M咖啡,夏銘記老闆老夏邊做事邊跟我們說話,聊了一個多小時,朋友的咖啡沒喝又提出來了。我看著那杯咖啡說:「我們把這杯咖啡放在那個廚房,三年後,那杯咖啡還會在原地。」
如果你這幾年去過香港,地狹人稠這個成語,再用來形容香港真的太妥切不過。朋友都說,香港這幾年藥房多到誇張。有需求就有供給,藥房的銷售主力就是奶粉跟生活用品,對象就是這幾年湧入的中國觀光客。
如果把時光推移到1945年左右,香港也同樣湧入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潮,當年是避人禍,如今是大量的人跟著錢一起進入這個港口城市,推升了香港的物價跟房價。夏銘記老闆夏藩銘,廣東潮州人,今年七十五歲,他與太太就是當年逃難,在難民營裡相識結婚的。本來是單純做手打魚蛋賣,後來索性自己頂下了鋪子,兩夫妻,親力親為,雙棍鐵桿就開始打起了魚丸。這樣一打四十年。
從公共水喉邊起家到搬進有屋瓦遮蔽的小廚房,四十年來,除了打魚漿的機器換成電力發動,其他都沒有變過。魚蛋的口味、房子氣味、牆邊的水漬、邊邊角角的陳年蜘蛛網都讓人覺得怎麼好像不這麼真切。
老夏的廚房就像是小說《哈利波特》裡面的萬應室,有著各種跟廚房相關或是看起來不相關,但是卻有著很重要功能的物件。比如落在牆邊,平鋪著好厚的一層灰塵作裝飾滾邊的關老爺跟土地公,翻著翻著又能翻到ㄧ本二十年前的桌曆,臨空插在層板中,主要是平衡與擋住某些物品滑落用的,還有不知道何年何月就擱在那邊的打火機與估價單,上面平均的灰,讓你辨別不出年份。
如果一個經營小吃的餐廳,她的廚房太過窗明几淨,那東西肯定好吃不到哪邊去。就像夏銘記,老夏兩夫妻,一個剖析魚肉,一個煮魚漿打魚丸,為了節省成本,很多東西都是自己來,沒有多餘的錢請人工,當然也不會有多餘的時間搞廚房的擺設與整理,所以克難就簡,一切功能取向。
七十都要奔八十的老夏,還天天瀟灑地騎著孔明車,後面綁著個大菜籃,去市場取今天的食材與送貨。夏太太每天八點半準時出現在廚房,放下包包,換上雨鞋、橡膠手套,坐上高腳椅,面對著牆邊就開始她一整天的工作。一顆魚蛋因為從原料開始就都是經過自己人的手裡處理,沒法偷工,料也沒有減少過,每天專心做的就只有這一項,自然東西就會好吃。
人家說,人老了就會像是個孩子,但是我覺得老夏的靈魂,還是當年的那個十幾歲的年輕小伙子。你隨便問個關於魚蛋怎麼做的問題,就像是啟動了開關,他就會興高采烈的開始展示一切,翻箱倒櫃可能只是要給你看,一根很厲害的小湯匙。當然這時候夏太太就會在旁邊念他說,「都幾歲了,還爬上爬下,你有完沒有完?」我覺得老夏不是驕傲什麼,但是他有種對於食物的熱情,跟自己做了一天好魚丸的那種高興,急切地想要跟你分享。
「為了討生活嘛。」老夏都這樣說他當初怎麼開始做這一個生意的。照算,老夏早該退休了,怎麼說夏銘記都是個香港頗有名氣的老店。但是高昂的房價讓他們到現在都沒有自己的店面,「我一年休息兩日,大年初一初二,初三開工,你們都周休二日,那我如果休息了,想要吃這個要去哪邊吃?」老夏如此說。
走出夏銘記的廚房,一身的魚蛋味,抬頭看看香港人擠破頭的天際線。翻看著相機裡面翻拍他們過去二十年的新聞剪報,轉身看著廚房長廊盡頭的老夏與夏太,其實這兩位是這間廚房裡,唯一存在著時間移動的軌跡。老夏老了,當年年輕貌美的夏太到現在也都還沒有停下過手。或許夫妻之道應該就是如此,天涯共此時。兩夫妻廝守於此,也把那份美味凍結在時光裡面。▍
編按:夏銘記麵館已於2015年9月永久停止營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