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趟苗栗小鎮
品嘗在地食農好滋味


一趟耕地旅行 從飲食認識家鄉土地


A03




神農計劃偏郷小鎮裡的土地教育

環山濱海的苗栗縣,因其地理環境而以農產栽培為主要產業,早前隨工商業發達人力大量外移,居住人口以年長者佔絕大多數。近年來在有心企業人士推動「鄉鎮模式」下,為資源不足的地方創造出更多的資源。

「神農計劃」便是其一,以偏鄉小學的學農教育為起點,設置校田,讓孩童藉農場實作進一步認識家鄉土地。並以校田為核心,將範圍擴散至社區,凝聚力號召在地青年回鄉,找出地方創生的可能性。多年來耕耘的收穫,於此日廣邀眾人參與,一同共享豐碩成果。 




校園裡發出嗡隆隆熱鬧聲響,教室外走廊上小朋友們開心地奔跑,學校中庭的司令臺上,歌者清澈透亮的嗓音吟唱動人的客語歌曲。我在乍暖還寒之際,走進位在苗栗銅鑼鄉的中興國小,原來幾日的綿綿細雨,在「神農一日學校」成果發表的這天轉為晴朗天氣。

孩童們協力把當季作物搬到司令臺旁的木欄上,大白菜上有很多個小洞,是蟲蟲蛀咬的痕跡。小朋友們展露燦爛笑顏,和眾人們分享親身走進校田種植蔬果的豐碩收穫。腳踏泥土,自小學習神農氏親力而為的精神,在老師的帶領下,從農耕去深入認識生長的土地環境,藉作物的生長去明顯感受大自然變化。

因深刻了解為農者的辛勤,用餐時間一到,小朋友們會自動自發地把所有食物吃光。學校營養午餐的食材供應,部分來自活動當日參與響應的有機小農;他們自外地返鄉,見證祖田的一片荒蕪,開始學習種菜,作物依歲時節氣耕種,每日在菜園挑燈巡視挑蟲。

在農事上實質發揮個人才華,也從食物供給傳達對土地的熱愛。小學「農市集」裡「栗園米食」老闆仕民手甩置於熱呼呼沸騰滾水裡的麵杓,熟練地把杓子扣入盤中,盛入軟化後表面光亮滑 Q 的客家粄條。拌入香氣滿溢 XO 醬的粄條,取自臺灣在地種植的在來米與澱粉混合,經高溫蒸熟後將帕巾般的大小切條。

「如果把醬料淋上粄條略帶粗糙的那面,醬汁經由毛細孔大量吸收就會入味。」一邊拌和著粄條的仕民這麼說。對外地來的與會者來說,偶一食之的在地米食,是仕民父母歷經務農的生活縮影。早期男性忙於農務,中餐時間一到妻子便會把粄條以桶裝拎到田野間予眾人分食。原本在育苗廠工作的父親在與兄弟分家後,走訪高雄美濃後習來粄條製作的奧義。

「小時候放學後回家,拿碗把醬油淋上和粄條拌一拌就當零食吃了。」仕民侃侃而談兒時記憶。雖以古法研磨,米粒經由藏收會改變既有結構,收割期碾製的新米在高溫蒸煮的過程會變得黏稠,所以在製作粄條時多選用擺放一年以上的舊米。 粄條內含 70%的水分,以低溫冷藏或冷凍保存,避免放在室溫下容易腐壞。

六、七年前自都市返鄉,仕民職守兩代人製作米食的心意,以土地的良米去製作粄條,無形加深對故鄉人文的深厚情感。藉由日常飲食,找到那份對於家鄉土地的認同與歸屬感,還有文化深耕裡,不能忘記的醬油味道。

自小鎮返回臺北家中,我打起瓦斯爐火,啪的一聲,把粄條丟進煮沸熱水,待軟化後的那一刻立即夾起。將軟硬度適中的粄條和醬料拌勻後,隨即發出一陣窸窣啜聲。●





文、攝 楊芷菡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