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潮流食記


一種玩法 去香港體驗吃與看的藝術


DSC1849
「Bibo」整間餐廳猶如小型藝術館,可看到 JR、Banksy 等大師級藝術家的創作,包含九龍皇帝曾灶財生前真迹。


飲食是認識一個地方文化的開始。每一種味道,都有一個故事,有「萬象之都」稱號的香港,在見證時代流徙及世界金融中心地位的交差點上,東西方美食經驗如同 X 軸 Y 軸會集成一個向度,開展不同層次的交合作用,融匯出獨特、多元、道地的香江美食文化。到香港,除了血拼逛街之外,筆記上的重點行程,也沒忘了留給味蕾一些時光。

落地香港的第一頓晚餐,選在中環渣打銀行大廈地庫(地下樓)的「Mott 32」卅二公館,據說店名取自紐約唐人街 Mott Street 32,而第一代中國移民在此位址開設了首家雜貨店,以此紀念華人的冒險精神。順著扶梯緩緩往下走,彷彿時空環境也跟著移動,進入眼簾的是 Industrial Chic,帶有中國懷舊古典元素混搭紐約工業風的情調,水泥壁面上的塗鴉是由現代藝術家操刀,但構圖卻是花、鳥、宋代詩詞,第一位出身好萊塢的華裔女星黃柳霜的人像也在其中,角落牆面還有真絲刺繡壁紙點綴,西方手法與東方元素玩得渾然忘我,藝術渲染的力道臨場氣氛滲透力十足。

這是一間 Focus Foodand Drink 的時髦中菜館,因此餐廳內一邊是烤鴨區,一側則是酒吧,形成一種意境對比的美學,雞尾酒也融入中式元素,以桂花、香片、薑、四川辣椒、杞子等材料調製雞尾酒,滋味挺好值得一試。菜式以中菜、廣東菜為主,食材也來自各國特產,如西班牙黑毛豬、澳洲海鮮、法國農場土雞等,招牌菜餚有北京片皮鴨、陳年黑醋咕嚕肉、口水雞、綠茶巧克力慕絲餅等,在視覺和味覺上皆十足挑逗誘人。不同一般中餐館,這兒營業至凌晨,特別符合現代上班族的作息時間,無論聽完音樂會、看完戲,或趕完案子加班結束,多晚都能找到一處舒適喘口氣啖美食的歇腳處。週邊望去,大部分客人是各國籍的白領精英,一頓晚餐,附加體驗國際金融圈的夜生活面貌。

第二天來到著名的荷李活道走逛,午餐在友人帶領下進入一道銅牆鐵壁門後的神秘地道,走下樓卻不見心理預期的黑暗,反倒是繽紛活潑的藝術作品和午後暖陽映照眼前,玄關處的大理石酒吧是餐前餐後享用雞尾酒的最佳地點,穿堂是設有壁爐、地毯的圖書室,走進用餐區,透過懷舊落地玻璃窗,陽光灑了滿室烘托一屋子的當代藝術真品(現場還有西裝筆挺的非裔保鑣駐守)。聽說在籌備開幕前半年,多位藝術家駐場創作,且很多是首次於非街頭創作展示自己的作品,店主 Bibo 是位神秘的藝術及收藏家,他把街頭藝術和當代藝術打破藩籬,也改變法式餐飲的既有框架,以藝術、設計、佳餚和美酒,向 1930 年代的巴黎波西米亞生活方式致敬。

行政總廚 Mutaro Balde 曾於米其林星級餐廳工作。菜式將法國佳餚重新演繹,體現法式料理的傳統手工烹飪藝術,由麵包到雪糕,每一樣食物均自製而成。代表前菜有「Le Carpaccio」,油甘魚刺身整齊排列,上面放上檸檬、法國香草、Espelette 辣椒及日本紫蘇,「La Salade Végétarienne」以 Burrata 起士及黑松露油醋點綴。主菜「La Saint Jacques」是微煎北海道帶子,配以粟米三食及香草蓉,層次細膩,鹹甜交錯而成鮮明對比。旅途午後片刻在此用餐,盤中餚對照身後藝術品,及窗外荷李活道的古董街上逸品,傳統與現代在山坡路徑的垂直動線上錯落、中西文化兼容並蓄,在東方明珠這座島上牽手和聲。▍



2014 香港有意思
網址:www.discoverhongkong.com/tc/
Mott 32 www.mott32.com
Bibo www.facebook.com/BiboHongKong







 Leia
 趙豫中



Leia 一直以來從事生活設計類的雜誌編輯工作,沈浸在做雜誌辛苦後的快樂中。盡力保持天真,希望藉由雜誌,讓世界變得更好的白日夢。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