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臺灣!小日子十歲了!
黃威融|微小的幸福 具體的生活

2012 年四月《小日子》雜誌的誕生,是我的雜誌編輯生涯重要的轉折。經此一役,不到一年的時間,我拋下「小日子創刊總編輯」的身分,之後我的職稱變成:很多雜誌的「創刊總編輯」,這是我當初沒有預料到的。
《小日子》創刊之前,我在《Shopping Design 》擔任總編輯(2006-2011),當時我覺得世界上最重要的事,就是每個月採買數量驚人的日本歐洲美國紙本雜誌,每個月花在買雜誌的錢幾乎可以付臺北外圍房子的貸款,如今回想,只能說人生不能重來。

當時我深信,透過大量翻閱世界各國的厲害雜誌,理解它們的內容構成:主題企劃、攝影執行、版面設計,絕對可以讓自己成為厲害的創意人和編輯人(當時根本不會用文青來說明自己的身分)。也就是說,我澈底沉迷在內容創造,對於事業經營完全忽略。
因此,在後來的許多回顧和反省的場合,我多次坦白創辦《小日子》的確是真心真意,但是我並不具備經營一本雜誌的能力,所以選擇在創刊後不到一年離開,讓更懂得經營的夥伴來管理。自私的說,離開《小日子》,成就今日的我:2016 年協助忠泰建設之《AAA—城市藝術生活誌》創刊,2020 年參與《新北市文化季刊》改版,2022 年協助《新竹縣藝文手帖》創刊 ……。
感謝 2012 年參與《小日子》創刊的經驗,讓我跟長期在媒體集團下工作的許多編輯同行有了重大的區隔:我參與了一本與臺灣社會轉變高度相關的生活雜誌的誕生,雖然很快離開,但一直保持關注和聯繫,見證了這十年的變化。


我們所在的臺灣編輯江湖,這十年從紀律嚴明的大編制隊伍(例如壹週刊),瞬間崩解成專案運作的個體戶主導系統:我常跟不同案主說,如果你要一本新雜誌,但你不想養一個團隊,那你就把我當作電影《偷天換日》的組頭馬克華伯格,我會幫你找到其他的團隊成員(擅長解密碼鎖的莎莉賽隆,很會開車的傑森史塔森……),單次計價。
十年回顧,我最記得的一個畫面,是第一期的封面故事「我們喜歡吃早餐」,其中一組受訪對象,當時住在臺北市外雙溪中央社區的宏光小二夫婦和兩個女兒,當時的他們工作非常忙碌還抽空受訪,後來他們到林口開了知鳥咖啡,去年全家移居到臺東開了臺東有知鳥……。

我深深覺得他們的生活選擇,是《小日子》這本雜誌當年創刊最重要的一個信念:微小的幸福,具體的生活。這個標題,寫在當年我創刊的筆記本裡,十年後回頭看,還是這麼動人。希望現在還在《小日子》工作的年輕伙伴,也能始終記得我們這些創辦前輩的初衷。●
文、圖片提供 黃威融
黃威融 《小日子》雜誌創辦人。編輯人,寫作人,創意人。現協助不同媒體和品牌提供編輯創意服務。曾以個人身分出版《旅行是一種生理需求》、《雜誌俱樂部招生中》、《中年大叔的 20 個生活偏見》等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