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世芳|「打破鏡子,霉運走七年」

昨晚,我在網路上找到了〈Superstition〉整首歌的原始分軌錄音檔 ── 多少年來多少鍵盤手意圖重現這首歌的電鍵琴音色和層次,卻死活彈不出來。昨夜,我終於弄懂了這首歌魔音穿腦、銷魂蝕骨的電鍵琴是怎麼錄的,何以後人怎麼抓都彈不出來。

出走的理由 是心中始終有追求

理不清自己究竟是因為離開而獨立;還是因為夠獨立而選擇離開,又或者「獨立」其實內建在身體裡,只能透過應用來強化?我只知道一次又一次的出走,是因為有所追求,追求知識,追求視野,追求新事物的灌溉和思想的碰撞,是真正的想望。

馬世芳|我的房間裡(一則廣播稿)

可能很多人並不知道,年輕人能在家裡擁有自己的房間,回顧歷史,是很奢侈的事。當你終於擁有自己的房間,是不是會在牆上貼滿偶像的海報?我自己是貼過的:16 歲終於有了自己的房間,就在牆上貼了一大張幾乎等身尺寸的披頭四海報,又影印了六、七○年代搖滾眾神的照片,在另一面牆壁做成拼貼。門關起來,戴上耳機,這小小的房間,就是我的宇宙中心了。

柏蒼│頂樓是革命的起點 在富麗的洞穴裡安放自我

畢業後為了能有個不打擾家人,又可以盡情做音樂的地方,我把家裡原本頂樓的鐵皮倉庫,整理成自己的音樂基地。說來有趣,我其實不太會布置房間,大多是隨意把需要的東西拼貼在一起,像是家裡以前曾做過一陣子古典家具生意,所以在樂器、沙發和工作桌的旁邊,還擺著一張古典鴉片床和明朝的桌子,和團員們做音樂累了,就會直接睡在鴉片床上。

馬世芳|請你把我乾杯吧

後來我變成了一個未必滄桑,但確實比較能喝的大人,然而並不特別愛喝。據我觀察,所謂嗜酒,大概有生理性和社交性的差別。除卻大腦對酒精的依賴,擁有可以一起痛醉的酒友,也是很重要的。一個人喝到鏘掉也只是一個人,而若次晨在宿醉的頭痛中始終知道也有人和你一樣宿醉,感覺應該比較溫馨吧。生理和社交的需要我都沒有,於是和酒也始終保持一種君子之交的關係。

人生中的BGM:當狀況來臨 背景音樂是⋯⋯

人生中總有那麼幾個片刻,音樂並非從耳機那端傳來,而是從內心深處隱隱作響,音符震動搖晃著原本沉穩的意識,按耐不住逐漸上漲的聲響,思緒被旋律牽引向前。在面對生活突如其來的狀況,無論驚喜或驚嚇,憂傷或泰然,那一瞬間,你心中奏起的又是哪一首呢?

Issa│默默聆聽那黑夜 歌單陪著穿越迷惘與不安

承認自己不足的過程痛苦且真實,當內心認知到不得不接受梳理完的解答,是最令人感到支離破碎的瞬間。在別人眼裡,我轉行了,對我來說,其實是一段療傷的過程。當時很常聽陳綺貞的〈還是會寂寞〉,就算唱的是情歌,音樂真的帶著我的失落,一起走下去了。

陳逸恩│在我心上用力的開一槍 傷心迷霧使生命立體

那段兒時的日子,她們把苦情臺語歌和鄧麗君種進我的生命裡,之後,每當遇到工作或感情上的失意,時常想到的都是孫淑媚的〈媽媽你無對我講〉,裡面唱著:「啊 媽媽 你交代的話攏 有聽 /人生的路途 阮步步小心行」,我想這就是獨自面對這個世界的心情吧。

路嘉欣│走過度秒如年難捱的離騷 記得還是要倔強不悔地活著

面對離別的當下,腦筋其實一片空白,空氣很冷很安靜,我告訴父親,我唱歌給你聽吧。他年輕很喜歡西洋老歌,我哼著〈Moon River〉、〈Too Young〉這些經典老歌,歌曲就好像時光隧道,連結了他青春的美好時刻,病危的他表情顫動,原本以為要天人永隔時,竟就好轉了。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