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047 A Craftsman’s Daily Life
蘭溪經過的花園新城
在森林裡孵育出自然型甜點
┃ 河床工作室 ┃

黃偈、亨利 注重自然生活態度的甜點狂人與沼澤系女孩,共同經營位於新店花園新城的甜點店。致力於將小島上自然環境中所得到的感動,以嚴謹的日法甜點職人技藝來傳達感性。
一直都離不開山,不管是念書還是住居。兩歲時,姐姐不適應臺灣傳統教育方式,媽媽因而從彰化搬到新店花園新城,讓我們念山上的種籽實驗小學。父親從事咖啡餐飲業,小三時我第一次試做烤布丁,啟發了對甜點的興趣。小六畢業製作選擇為畢業生準備全套西餐,讓我萌生了很大的成就感;我想,那是我今天之所以走到這裡的原點。
國中時念全人中學,依舊是在苗栗的深山裡,山上食物的選擇很有限,我開始烤甜點給同學吃;每當看見大家圍坐一圈滿足又期待的樣子,像是小小的微光,想走的路漸漸清晰起來。因為覺得讀書不適合自己,大學我只念半學期就休學了;在休學等當兵的那一年裡,我開始在網路上寫「黃先生的甜點日記」。一邊看食譜研究怎麼做甜點,刻意不設定 Menu,開放讓客人自由點單,以此作為一種自我鍛鍊的方法。每有一個客人買蛋糕,我就拍下一張照片做紀錄,當收集了 100 張照片,也就擁有了 100 個人與甜點相遇的故事。
那段時期,我每天獨自在山上作甜點,望著窗外的樹,有時還有松鼠經過。退伍後我去了法國知名甜點學校進修,輾轉換了一個短期進修班,在那一個月裡,反而激發了最多的想法與經驗值。進修班講師都是法國當代著名、甚至得到世界冠軍的職人,他們為人處世的態度,對設計造型天馬行空的想像,以及製作過程的嚴謹度,給我很大的衝擊。當時亨利在日本進修甜點課程,結束後,她從日本飛到法國,我們花了半年的時間在法國境內旅行,甜點就是唯一的座標。
旅行途中,不斷在腦海開始描繪著甜點店的樣子,在結合從小生長環境中體驗的山水風物、在地食材以及旅行的經驗後,我們決定在從小成長的社區創辦河床工作室。
一開始也懷疑,開在山上會有人來嗎?但想到自己在旅行也會坐火車去探訪甜點藏身處,我想,一定可以找到這樣的客人,懷抱一份熱情與冒險的心情,除了在意甜點好不好吃,在等公車、移動時內心就已經展開療癒的旅程。一邊看看山、看看樹,在森林裡散散步,釋放在城市中累積的壓力,享受著慢生活。

一直覺得甜點不應該被定義成某種樣子,有時吃在嘴裡卻完全非眼睛所見的落差感,也像生活的滋味。我習慣利用培養皿作為盛載甜點的基底,在那之上的空間像是一個舞臺,不斷構思要如何在上面演出。 生活與大自然就是最好的取材,去年暑假颱風社區的道路受災,我就以土石流的概念設計了一款栗子甜點。
也曾騎著摩托車到烏來山林深處去尋找原住民自己種的馬告,運用在馬卡龍裡。還有名為「樹蛙」的甜點,特地以分子料理的概念去做出蛙卵。 回想會和亨利合作,是看到她的畢業作品,做了一個藍白色象徵北極浮冰融化的蛋糕,旁邊還有北極熊;日本老師卻給了低分,只因藍色不是食物的顏色。但我看到的是她將自然元素轉化成甜點的能力,用創作表達自己所在意的事情,如地球暖化、鯨豚濫捕等。

我們的價值觀很像,合作可以互相影響,再用加乘的力量去影響別人,讓吃甜點的人收到我們的心意,不只是小確幸。老實說,開始經營工作室以後,雖然採用預約制,但每天忙碌的程度超乎想像,早上十點被鬧鐘叫醒,馬上備料、製作到接待客人,休假時間也幾乎都埋首於採購、研究新食譜上頭,幾乎成了甜點狂人。
所幸社區裡就有許多可以散步的階梯與步道,騎機車五分鐘就可以到小時候常常去的蘭溪「河床工作室」的發源地,聆聽著溪水聲,看著巨大的河石,回溯著自己內心的召喚,總是讓我們充滿被鼓勵的感動。

上次颱風來,從小就陪我一起長大的樹倒了許多,央求木工將樹幹鋸成一截截,我們自己搬運回來加工,去除樹皮、打磨拋光之後,做成現在窗臺區的樹幹矮凳。閒暇時,總會作在窗臺區發呆,望著窗外的山景與飄過的山嵐,一邊在筆記本上塗塗畫畫,翻翻喜歡的雜誌或書,一邊構思新品,如果有時間的話,就自己做些簡單料理和員工一起在這裡享用,忙裡偷閒。
河床工作室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百齡一路 8 號
電話:02-2666-0300
文 伊萊莎
攝 吳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