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是你我的本能」─ 線上體驗設計師彭星凱的教學現場

小日子 x 學籽文創



%E6%96%B0%E8%81%9E%E7%A8%BF%E5%9C%96%E4%B8%80 scaled
彭星凱,圖形設計師,也是臺北設計與藝術指導協會創辦人。

彭星凱曾在 2017 年為《小日子》進行雜誌改版,並為「創意現場」專欄執筆三年,總是用精準的用詞與其獨特的幽默感,帶讀者們一窺他從設計視角看見的世界。

他以作品《物起源於黑 源於虛無》和夥伴一舉成為 26 年來首個獲得英國 D&AD 獎藝術指導類的臺灣設計團隊,更曾為中國信託、台灣啤酒與黑松等在地品牌打造令人印象深刻的產品,掀起社群媒體討論,在藝術、文化與商業市場領域各有斬獲。

彭星凱在十年間也不斷嘗試新穎的教學模式。他認為,理解設計不是為了工作,而是為了更好的生活。身兼作家、編輯、教學與企劃,他實踐「設計是每個人的第二語言」這句宣言,證明設計是一種跨形式與跨領域的思維。而這份主張,在這次與學籽合作的線上課程《彭星凱論設計:改變觀看視野的思考與實作》得到最完整的展現。


從日常採樣,美感鑑賞是生活裡自然的行動

這堂課以觀察生活為核心理念編寫,透過簡單的方法、隨手可得的工具,從日常環境收集視覺材料,最後以平面為範圍重新創作。最終成果可以是拼貼、繪畫、或是一張海報、一本自製刊物。期待在這段過程中,學生能夠重新感受周遭事物的詩性,同時更清楚自己平常是如何被視覺設計所驅動。


%E6%96%B0%E8%81%9E%E7%A8%BF%E5%9C%96%E4%B8%89 scaled
彭星凱(右)邀請朋丁書店主理人陳依秋(左),於課程中對談在藝術家合作經驗所領悟的創作觀,以及編輯與設計的關係。

課程耗費兩年籌備製作、七次外景,沒有搭設任何攝影棚,全由現場取景、實地取材拍攝。「我們鼓勵學生從跨領域媒介中覺察迷人的細節,而這堂課本身,就是行銷與企劃、剪輯、美術、攝影、圖形設計的整合。我不希望這是一部放在補習班播放的教學影片,藝術教育必須幫助學生探索屬於自己的美學行動,這樣的美感才是自信的、自然的,才是活的。


創作是表達自我的途徑,可以有準則,但不存在標準答案

課程中邀請四位來自不同領域的學員,有舞者、甚至是資訊工程背景,都以課程方法創造了令人欣喜的作品,就像一部實境紀錄片。有趣的是,即使給予相同的教學方法和創作指引,每位學生都能以自己的方式、觀點詮釋出屬於自己的作品,風格百花齊放。

彭星凱也與工作室長年合作的品牌企劃、書店、印刷工務和紙廠業務進行對談,幫助非設計領域的學生透過各種視角,看見品牌主張如何藉由設計展現,發揮設計應能的潛力與能量。「我喜歡觀察合作夥伴是如何做出各種創造性的判斷,他們的品味與方法對我來説就是一種創作。如果一個設計專案裡每個人都帶有自己的主張,成果必定也是獨特的。

而這堂課程,就是以設計為中心,重新理解生活、以自我主張參與世界的途徑。

%E6%96%B0%E8%81%9E%E7%A8%BF%E5%9C%96%E5%9B%9B scaled
與煒揚印刷工務小林(右)帶線上學員進入工作現場,探訪為臺灣許多經典設計加工的燙金廠。

➤ 查看更多:彭星凱論設計|改變觀看視野的思考與實作


廣編特企  學籽文創-彭星凱論設計|改變觀看視野的思考與實作
圖文提供  學籽文創
文字整理  小日子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