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臺味過四季 熬煮屬於家的記憶
跟著臺味過四季熬煮屬於家的記憶 一種滋味 品嘗臺菜的一年 飲食記錄 老一輩的生活智慧 飲食作家黃婉玲, 成長於臺南古都大家族,自小吃遍各路臺菜。不論是古早長工菜的蔭瓜苦瓜鱸魚湯、外曾祖母的芋香脆鴨嫁妝
跟著臺味過四季熬煮屬於家的記憶 一種滋味 品嘗臺菜的一年 飲食記錄 老一輩的生活智慧 飲食作家黃婉玲, 成長於臺南古都大家族,自小吃遍各路臺菜。不論是古早長工菜的蔭瓜苦瓜鱸魚湯、外曾祖母的芋香脆鴨嫁妝
Cover story Foodies in the Markets 文 吳亭諺 插畫 李宜蓁 以前住在臺東部落時,附近沒有市場,倒是會有一臺什麼食材都賣的卡車,在接近中午的時刻,透過廣播器撥放著經
人們的飲食習慣隨著時代洪流,在這些年歲中好似又前進了幾步,然而去市場老店「納涼」的精神依舊存在江水號,更是老臺南人不曾改變的習慣。
Cover story Foodies in the Markets 文 游姿穎 攝 施純泰 長柄湯勺搖起濃郁紅醬,淋在臺味十足的肉圓、甜不辣與芋粿上,滋味與賣相令人垂涎。蔡家第二代老闆蔡宜靜,每日
Cover story Foodies in the Markets 文 游姿穎 攝 簡子鑫 鑽進熙來攘往的水源市場裡,攤位約一坪大的「賢夫美食」,是市場內唯一手工小量製
第四代繼承人仍然堅持古法製作,以蒸籠慢慢蒸煮入味,前一天先將香菇、雞腿等食材泡進滷汁,滷五至六小時使其入味,並使用臺灣的長糯米做油飯,讓每一粒米都能維持 Q 度剛剛好的口感;同事們每天凌晨五、 六點就得開始備料,當天手工新鮮現做。
Cover story Foodies in the Markets 文 葉思吟 攝 陳志華 熾熱的夏天,來碗晶瑩剔透、清涼解渴的愛玉冰,馬上消暑解悶,金黃色的魅力,任誰都難以抵擋。 位在高雄南華市
一盤炒飯是家家戶戶的餐桌日常,就像小時候媽媽忙著做滷味生意,我們會利用昨日的剩飯,為自己做一盤蛋炒飯。炒飯的門檻不高,卻要在炒工、配料和調味上下功夫。我傾注創意料理所學,將豐富的菜色與口味融會於一只炒鍋中,研發出20多款創意炒飯。調和酸、甜、辣、鹹、香,可以吃飽,也可以吃巧,以一盤炒飯,體貼不同胃口的需要。
雖然愛吃不代表精通料理,但我對自己的味覺十分有信心。我毅然決然休了學,開始為創業投入準備。深知咖哩最重要的靈魂是香料,於是我走訪大大小小的中藥行、乾貨鋪,和老闆搏感情、交換情報;也跑遍各家咖哩店,尋找好味道的同時,也在腦海裡形塑理想中的咖哩滋味。
Cover story Foodies in the Markets 文 葉思吟 攝 陳志華 Hank 「麵微涼」小吃攤老闆,南部長大,在臺中讀完大學後返鄉,總是懷念童年與媽媽一起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