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臺北文創記憶中心】臺灣小鎮的百變白米飯
【特別企劃】2017臺北文創記憶中心 x 小日子 今年,記憶中心以「米」作為記憶的主題,結合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季節時序,讓 2017 記憶中心每個歷程擁有不同型態,跳脫空間、地理的限制,邀請「臺
【特別企劃】2017臺北文創記憶中心 x 小日子 今年,記憶中心以「米」作為記憶的主題,結合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季節時序,讓 2017 記憶中心每個歷程擁有不同型態,跳脫空間、地理的限制,邀請「臺
穿過時光隧道拾老物回到 30 年前的臺灣 一種收藏 1983 年的老物拾光 蒐藏老物重拾兒時回憶 「1983 FINE ∞ 拾物所」主理人小智就讀休閒研究所期間,走訪鄉鎮社區,在與長輩互動的過程中,意
跟著臺味過四季熬煮屬於家的記憶 一種滋味 品嘗臺菜的一年 飲食記錄 老一輩的生活智慧 飲食作家黃婉玲, 成長於臺南古都大家族,自小吃遍各路臺菜。不論是古早長工菜的蔭瓜苦瓜鱸魚湯、外曾祖母的芋香脆鴨嫁妝
讓臺灣設計走進日本常民生活 一個移動的商店 萬世橋「台灣品質」 日本的臺味生活 在日本,以往對臺灣的印象總停留在飲食文化,報導也多不離此,但事實上,臺灣有許多優質設計及創意雜貨商品正在發生。 臺灣新銳
在林口朋友家飽餐一段後,一夥人決定到老公崎步道散步。下午三點的光很柔和,植物在山谷裡安靜生長著。這畫面讓我想起攝影師馮君藍的作品《光照微塵》,書中的照片都是以自然光拍攝,我覺得沒有刻意造作的光線是最美的,陽光下,人與自然萬物就像空氣中揚起的塵埃,有自己的生命和表情。
走一趟苗栗小鎮品嘗在地食農好滋味 一趟耕地旅行 從飲食認識家鄉土地 神農計劃偏郷小鎮裡的土地教育 環山濱海的苗栗縣,因其地理環境而以農產栽培為主要產業,早前隨工商業發達人力大量外移,居住人口以年長者佔
跟著設計師逛小北百貨練習把日子過得更美 一場展覽 臺灣生活雜貨展 重新定義臺式生活美學 2017 臺灣文博會主題館區分為五大議題,從臺灣日常生活探討文化意涵,分別為:「今天我想飛・機場指標設計提案」、
人生就像走石子路,每個人都想撿顆大石頭,我手上的報紙雖然輕,但賣完了就騎著摩托車兜轉,到處玩玩看看,這輩子平平安安的,錢也夠用,每天快快樂樂,不也是挺好的?
另一種地方生活提案 落地生根在臺灣 企劃・撰文=葉思吟 攝影=易非、陳志華 前幾期,我們深入臺灣各地鄉鎮,採寫在地返鄉或移居城市的故事,然而,在過程中,不斷發現因為喜愛臺灣,選擇來此創造
Cover story Our Ways of Coffee 口述=韓懷宗 東吳大學英文系畢業後,任職於聯合報國際新聞中心編譯,自此展開他的咖啡人生;由即溶咖啡到自己烘豆沖泡,三十年的經驗,練就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