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新舊光譜間的蓬勃生機 2024 竹博覽會宣告次世代竹浪潮席捲而來
生意盎然的春天,正是不同品種的竹子陸續開始抽芽、恣意生長的季節;與此同時,第一屆臺灣竹博覽會隨之展開,跨越縣市上演竹的文藝復興。以次世代竹為名,從微觀到鉅觀,揭示竹之於生活、之於生態,在全球減碳浪潮下將重新回到世界舞台中心,如同竹子飛躍般的生長節奏,迅速升高存在感。
生意盎然的春天,正是不同品種的竹子陸續開始抽芽、恣意生長的季節;與此同時,第一屆臺灣竹博覽會隨之展開,跨越縣市上演竹的文藝復興。以次世代竹為名,從微觀到鉅觀,揭示竹之於生活、之於生態,在全球減碳浪潮下將重新回到世界舞台中心,如同竹子飛躍般的生長節奏,迅速升高存在感。
做醬油就像在寫一首詩,因為有字數、押韻與平仄的限制,迸發出來的美往往更加動人。對我們「製醬人」而言,蔭油不僅僅是一個產品,更像是一個作品。
我希望白水能成為像老家般的存在,離城市有段距離,過來需要花點時間,但心情不好來到這就可以忘掉所有事情,而我可以成為每位來人的垃圾桶。
每每看著它們從一撮小綠苗,努力吸取日曬與養分長成茁壯的果實,所有的汗水都變成具象的收穫,我們用雙手珍惜地採下,目送它們前往另一戶人家的餐桌,心中只有無數感動,農夫的任務完成了,而它們會用甜蜜延續人們的幸福,這是老天的心意,我們只能一次又一次對大地述說感激。
一個活動 在地文化與表演的結合 撰文=徐寶 高中念的是最不切實際的表演科系,大學念的是最沒有前景的電影科系, 人生都在做不切實際的事,至今仍活得好好的。 攝影=順 雲林縣虎尾鎮埒內里,「
一種味道 雲林虎尾的製糖滋味 撰文.攝影=陳柏詮 熱愛用影像與文字做生命的交流。 希望找回土地的價值。自費出版《雲林有大家》。 「我總是記得,每到12月的時候,從家門走到學校的路上,總是
和家人一起拜拜鄕間生活的溫暖風景 一種生活 臺灣拜拜文化 臺灣的鄉下大多是以廟宇為中心發展的村落,每家每戶的大小事情都得向神明報平安。我的家鄉在雲林麥寮鄉的橋頭村,以「泰安宮」(註 1)為中心信仰,每
夏天裡的西瓜有甜也有家的滋味 一種作物 西瓜 約莫每年四月底到五月間,是濁水溪溪底西瓜生產的季節,在臺 61線公路兩旁的西瓜小販,大多是一群自產自銷的瓜農,來自於雲林鄉間。 西瓜是我家每年必種植的農產
蒜頭是伴我成長的記憶佐料 一種生活 返鄉記憶 回憶年少,每年清明之前,同學們正開心數著再幾天就能放春假,還是小學生的我反而害怕了起來,原因是每年三、四月蒜頭的採收季節又將來到。看著蒜農母親忙進忙出,一
帶著菁鑽券,回到中部故鄉,開車從臺中都會到雲林田野間,美好的住宿體驗結合在地人文觀光,發現臺灣的美有層次,不同的生命階段,皆有不同體會。